2010年10月14日

标签:
旅游 |
- http://l.yimg.com/fe/p/ls/a/20101006/16aof2l0151hj4-i2.jpg 教堂內的雕刻上的象徵主義帶出聖經上的事蹟。
- http://l.yimg.com/fe/p/ls/a/20101006/16aof2l027da2g-i2.jpg 超過400年歷史的人民政總署大樓全貌。
- http://l.yimg.com/fe/p/ls/a/20101006/16aof2m00bcesg-i2.jpg 鄭家大屋為澳門罕有的家族式世代相傳建築群。
- http://l.yimg.com/fe/p/ls/a/20101006/16aof2m01mv5ho-i2.jpg 澳門人賦予了大三巴非商業角度所能夠衡量的人文價值。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在香港介紹一系列「品味澳門 Experience Macau in Style」名人遊。從看、嚐、觸、意、聽五種感觀出發,用名人觀點說故事、談品味。第二站,我們邀請了林沛理(Perry),走訪歷史遺跡,感受澳門獨有的文化氣息。
- 超越時間瑰寶。鄭家大屋
- 烈日當空,我們踏著熱汗履進鄭家大屋,兩小時,猶如在時光隧道穿越了前世今生。如同Perry所說:「在前世發現了今生。」一瓦一磚,其實都有紋有理。沿 著紋理尋跡上去,這家大宅的主人名字叫鄭文瑞,我跟Perry都第一次來,然而我們都有著同一種感應。那或是一種歷史建築對後人的遙距溝通,縱使我們都不 是鄭家後代,但我們都在宅裡搭建起一股感情輸送,從貝殼窗戶到葫盧窗洞,一直貫穿中式月門和西式柱礎,一磚瓦一故事。
- 鄭文瑞的兒子是思想家鄭觀應,當年在這裡完成了著名巨典《盛世危言》,談民主政治經濟,影響後世深遠。Perry特別提到:「鄭觀應可算是中國其中一位早 期的評論家。他的《盛世危言》,談國家未來前途、富國強兵,每一字都對國家、人民作出很強的深省,思想上值得借鑒。他對於我們這類用文字來影響別人的人, 尤於我,特別重要。」
- 延續生命活力。民政總署大樓
- 途經民政總署大樓,忽爾被這所南歐式建築牽動著,大家駐足觀看了好久。然後踏足而進,只見內裡擠滿各式的人群。我猜想,吸引我們的,正正這股生氣。談活化、說保育,民政總署大樓是個活脫脫的好例子。
- 甫進建於1784年的大樓內,我們先到仿傚葡萄牙瑪弗拉修道院設計的圖書館,眼見面前多達二萬冊的珍藏,還有不少17世紀的外文古珍,那種能夠接觸歷史、 融入人文世界的感覺,叫人樂透。我們與Perry走到花園中坐下來,放下煩憂,樂透清閒。看著人們在18世紀的葡萄牙青瓷磚前徐徐掠過,Perry有感而 發:「真正的保育活化,就像這裡,為舊日建築添上新意義,賦予生命活力,有如世代相傳的延續下去。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生活當中,在不知不覺間,使中西文化 有所交流,這才是有價值的活化歷史。」
- 燃亮歷史價值裡的心。大三巴牌坊、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 離開了議事亭,下一站大三巴。我們到達後,Perry拿出望遠鏡,眺望牌坊上的聖像和雕塑,指導我們怎樣「近距離」去欣賞。眼前是一個全新視角,工匠的鬼斧神工,耳裡細聽雕刻背後的象徵意義,聖母、耶穌、耶穌會聖人等,統統活靈活現的在鏡管裡呈現起來。
- Perry放下望遠鏡,用更深入的角度去欣賞:「大三巴帶出了價值的思考。當年廢墟似的火災後遺,卻被澳門人保留下來,變成了地標。由此可見,建築物的價值是人所賦予的,也反映出澳門人心中的價值,不是商業角度所能夠衡量,而是從底蘊裡發掘它的意思。」
- 從大三巴往下走,便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在墓室小堂的門前,我們都懷著尊敬的心情佇立。藝術博物館專門展放與天主教有關的畫作、雕像、裝飾品等,最 讓Perry專心駐足觀看的,便是一幅描繪23名教徒於1597年在長崎殉難的畫作,一顆顆因宗教而熱熾的心,正在這地發光發亮。
- 照進心靈聖地。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 來到同樣由耶穌會創辦、俗稱「三巴仔」的聖若瑟修院聖堂。首先要觀看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的手肋骨。我們想到這位遠道東來的耶穌會傳教士,對澳門毫無瞭解,只有憑著對宗教的熱愛和信心,才有勇氣到陌生的地方傳教,也預備了一生奉 獻給教會。這份精神,使人感動和敬佩。對沒有宗教信仰的Perry,今天「上教堂」有宗教層面以外的意義:「教堂裡的氣氛,又或是裝飾上所用到的象徵主義 雕刻,即使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也會感受到比俗世更高一層的力量存在,讓人變得更有靈性。」
- 我邊聽邊點頭,此刻站在教堂中央,和煦陽光從天窗透到我們的面上,照進心底裡。在頃刻的靈性修為,彷彿得到了一點點心靈寬慰。
前一篇:大飯桶易偏頭痛 唔理會中風
后一篇:澳門 4D鬼屋 非人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