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再现“中国式”究竟啥原因

“中国式”一词因“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而广为流传,而今又出现“中国式看电影”一词。年末将至,各式各类的贺岁电影轮番上阵,为观众带来各种视觉享受和精神愉悦。电影市场也顺势“火”了起来,但几部热门电影看下来,却有一个共同的观影感受。无论是《1942》的民族悲愤,还是《少年派》的奇幻场面,都无法在片尾字幕刚刚出现的时候,留住观众的脚步,字幕成了散场的信号,谁也没有将片尾字幕和片尾曲当成是电影的一部分。(成都商报)
相对于中国,在国外的电影院里,“一定要等到电影最后的所有字幕都放完,才起身离开,剧场也才慢慢亮灯……”中国电影院的观众缺乏看片尾字幕的耐心,他们这种普遍行为被很多影视圈人士看作是缺乏素质的表现。更有甚者,外国人也指出“中国式看电影”的“恶习”。因“中国式看电影”的出现,国人的素质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在国外人看来,中国人素质普遍不高,甚至在日本的一些场所,挂上了“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显然这是对中国人的一种侮辱和不尊重,但国人的素质在某些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就其“看电影”来说,电影最后的字幕部分是所有摄制人员和协作单位的名字,看完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整部电影的一种完整欣赏。
但“中国式电影”的出现,究其原因,也不能完全说是国人素质不高。如果说“中国式过马路”背后有着信号灯设置不当、行人路权缺乏保障等客观因素的话,那国人“中国式看电影”的背后也存在诸多无奈。到底是什么原因催促着人们提早散场,造成了“中国式看电影”的现实呢?
有人说,自己完全是想尊重电影的制作人和团队,无奈影院的灯光和字幕总是很有默契得同时亮起和出现,就算有心情等到字幕放完,可是人们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亮灯意味着电影的结束,将所有人从电影的氛围中拉回到现实世界里,匆匆离场。而且这种行为和中国人看电影的习惯养成也有关联。电影是从国外引进的,是舶来品,我们的习惯并不像外国人是一种历史习惯的沿袭。更何况,在国内看电影的消费动辄几十、上百元,看电影还是没有得到普及,它依旧是一种稍显奢侈的行为。
所以说,“中国式看电影”不能单单说国人素质不高的体现,其实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的无奈。缺乏观影习惯的历史养成,再加上影院资源的缺乏,使得商家为了谋利而只能缩短间隔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增多排片场次,满足观影需要,这也导致提前亮灯,“驱逐观众”。那么,如何改变看电影“中国式”呢?这还是需要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需要影院资源配置的改变,更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