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三年:回首来时路

分类: 英伦生活 |
念念不忘的是三年前的今天,我落地英国的日子,数不清的的细碎里,三年恍然而过,想来竟也齐整的很,不多不少,在最初的这三年里体尝出异国生活的各种滋味。三年前的夏天,我结束在英国为期六个月的访问,一个人从英国飞回北京,办理未婚妻签证,因为之前三次被拒签的惨痛经历,我决定在北京暂时安营扎寨,不拿到签证不罢休,争强好胜的我不甘心花大卫的钱,在回北京三天后就到一家法国餐厅做服务生,住在旁边的一个房间,法国餐厅一般是晚上营业,我又找到了白日做导游的工作,同时干着两份工作来打发等签证的煎熬。
北京的夏天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酷热,说是在北京做导游,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在北京工作,为了能使工作顺利进行,我在网上下载了各种关于北京名胜的介绍,晚上背熟第二天讲给游客,就这样顺带着工作,一次性的额游玩了长城,故宫,颐和园,雍和宫,天坛,鸟巢等等,这些游客来北京必去的地方,我是不愿意爬长城的,爬过一次就累趴下了,最喜欢的还是天坛,每到那里就有很安静神圣的情愫,在解散游客四处观看的缝隙,总会默默的注视周围属于一个人的遐想,这样的时间总是和大卫有关。分开的日子里,短信和邮件没有停止过,我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这样就少了孤独和寂寞的侵袭,静静的等待签证的最后结果。
我是五月初递交的材料,大概是七月底拿到签证,还记得大卫发短信告诉我说,网上的进程显示我可以却签证中心索取结果了,那是晚上的消息,我一宿没睡,第二天六点就去了签证中心,一路上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最怕的就是这次拒签没有出路了,到了中心看到排队的人大概隔了几条街,最早三点就起床,我明白这大使馆为什么这么严格,拿到结果出来立刻藏在过道一个角落,大卫从我起床打电话,我拿着手机穿过街上下地铁,一直没断过,打开护照翻到访问签证的下一页,没有新的签证,浑身软绵绵的,哀莫过于心死,大卫在另一边也沉默了,估计他也真是无话可说,我开始翻拒签信,想知道这该死的拒签理由是什么,没有翻到拒签信,希望的小火苗立刻扑腾,护照再翻个遍,终于看到我的未婚妻签证,在电话里大喊大叫,大卫也欣喜若狂,北京的朝阳从来没有那么美过。
七月底辞了所有工作,对北京没有一丝留恋,没有和什么人说起就回到老家,知道我拿到签证,家人也明了我要去英国的决心,反对的声音也小了很多,更多的是默许或者告诫,我虽然知道他们有话说,有他们的担心和责备,可是我没办法劝服自己,呆在一个小城市里向所有的传统和世俗投降,我已经在法国一年,英国半年,我更了解哪里更适合我,尤其是我遇到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人,就算整个世界与我为敌,我也不会俯首称臣,只会做一名女斗士,即使被打败也该是我想要的战场,而不是客死他乡。一个多月在家的日子,才知道时间越来越短,给家里买了电脑,和朋友见了几次面,就要启程,还记得二姐在火车站送我,她说享受你的幸福,即使几年也好,至少不遗憾不枉活,我想这也是她对婚姻的感言,我进去了她还站在那里,没有眼泪但是表情是凝重的。
又是在北京飞回英国的,只停留了一天,回到那家法国餐厅吃饭,做了一次客人,其实也是最后看看几位工作的小同事,买了结婚的旗袍和首饰,都是自己喜欢的,满心欢喜的准备做新娘。飞回英国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机场出口冷冷清清的,一出来看到大卫正在门口张望,手了拿着一束鲜花,我倒是非常的自如,有种他乡是故乡回家的错觉,他看起来精神奕奕,付出都得到回报的原因,我们都有种如愿以偿的舒畅,一路有说有笑的回家。熟悉的家里,多了几束鲜花,连被单被罩都成了中国的丝绸,滑溜溜的一晚上到处溜,那晚之后就再没有用过。回来的一个月里,我们格外的忙碌,到剑桥做结婚公示,邀请比利时和身边的朋友,和伴郎半娘初次见面,插曲大卫求婚,南下见牧师和公婆,选结婚的酒吧和婚纱等等,不过在英国结婚远远没有国内那么的复杂,我向往的婚礼简单大于复杂,而且婚姻只是两个人事情,婚礼只是一种宣告和形式而已。
一个月后,也就是九月二十四日,我们在康沃尔举行了婚礼,整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温馨和幸福的。婚礼当天重要的朋友和家人都在现场,我中国的家人虽然未能参加,可是我一点也觉得孤独,我坚信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一起回国举行另外一场婚礼,那时候就只有我的中国家人。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特别感动教堂婚礼的神圣,我也不会想到某天我也摇身变成公主,在一个十一世纪的教堂举行婚礼,见证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一整天陪着我们,一路记录我们婚礼的点滴,我得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照片,最好最美的瞬间都不曾错过,我就记得那是非常美好的一天,从教堂出来的时候,眼前的英国田园风光一片朦胧,下起了濛濛细雨,比利时的朋友说在欧洲当天下细雨,是一种美好的预兆,我们就当是恭维了,更是一种祝福了。晚上大家一起饮酒吃饭庆祝,也庆祝比利时爷爷的生日,这些都成了我大喜日子里不可忘却的细微美好。
婚礼之后,我们就开始直奔生活的主题了,还是沉浸在一种新婚燕儿的沉醉里,一个月里就办理了定居签证。在没有来英国之前,就和很多外嫁的女孩聊天,大家一致同意在英国解决了工作,大概就没有了生活里的大问题,而最大的困难在于不知道要怎么解决,我因为刚结婚,也并没有太多的担心,也没有时间提前担心,毕竟大卫的薪水是可以养活我们两个人,可是我早就习惯了独立,我们之间的独立大概就是从北京时光里开始的,我办理签证的费用都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而且我们是八五后的孩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类的陈腐观念是我们所摒弃的,一个人工作是可以保证两个人的生活,可是并不能保证我理想的生活,我想要的不光是面包牛奶,我还想在有生之年多去旅行,多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他娶我只是我们相爱,想和彼此在一起,并不意味他就有责任提供我想要的一种生活,这些是我要靠自己去实现和完成的。
第三个月后,拿到定居签证和医疗号码,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找工作上了,有前车之鉴,所以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知道才英国经济低迷的时候,对于本国人都是不易的,何况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人,大卫早早就告诫我这么说,我没有那么的沉稳,找个工作能和国情有多大关系,不管是经济高升还是低迷,都该有各种需要,各种职位,高低之分而已,有能力的可以做高管,没能力和经验的可以从底层做起,我所有的中国工作经历都要垫底,这也是我预想到的,初来的时候真是听不太懂英式英语,话都没有说好的时候,我知道不该有太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说我经验,我想说先把自己看得低点,总是没坏处,这样不过于太失望,我有过几次面试,都没有什么回音,也失望到极点,觉得英国就和地狱一样,没有前景,没有未来,这时候我去麦当劳工作了,即使我知道这工作多么的卑微,可是我已经开始了,不用天天在家面壁思过,唉声叹气,有了出门的理由了。
那是我来英国第四个月的时候,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很多的否定不解和消极,都是来自外界的,自己内心还是开心的,异国的生活好像是一本小说,只翻开了第一页,有了工作,有了银行账户,有了小小的交际圈,我好奇的看着这新鲜生活正在和即将发生的一切,每天打开电视看BBC的节目,读早就听过的报纸,收听广播,好像就又回到大学里那个热爱英语的我,继续发现英语的美,英国的好,实际的英语和课本的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大学为我来英国生活工作做了最好的准备,而且我不仅学有所用,还在继续学习没有学到的东西,都没有忘了当时的想法。和中国歌舞升平的快生活不同的是,英国生活很安静,很宜人,天气和饮食并不能影响我生活的全部,我在克服这些障碍的同时,也惊喜的发现很多的图书馆和书籍,如饥似渴的读着英文小说和报纸,看很多没有看过的影片,也在空闲时候去了看了些英国小镇,走了几个城市和大学。
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过就是一年多,我慢慢的适应了英国的季节变和生活节奏,工作也一做就是一年多了,这一年里我觉得很自豪,我可以很独立,能为我们的家做一点贡献,减少大卫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家人,使得他们放心我可以在英国立足,而不是全然依靠自己的丈夫,更多的我希望他们看到是我,我一直都有这样的潜力,不回那个关系错乱靠爹吃饭的小城市,我一样可以活得很好,我远离那些令人不可忍受的丑陋和低俗,我读了大学毕业以来最多的书,我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美好。可是,我也又是自卑的,在麦当劳虽然可以干得很好,我也当时已经开始经理的培训,还是有不满,大概就是工作性质所致,我不愿意从事体力多于脑力,而且班次周末假期都不定的,作为一名已婚女子,我有一个家,有一个丈夫需要照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朝九晚五,正常周末假期,可以每天给他做饭,在我当时看来是我想要的生活。
大卫他也看出我的心思,他就帮我在网上注册了一个助教的课程,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拿到文凭就有了换工作的前提,骑马找马还是很必要的,为了简历不空白,我还兼职做了中文老师和英国小学的义工,一年半后,我在伦敦通过麦当劳经理的考试,顺利的升职,与此同时,我也完成了网上的课程,拿到了助教LEVEL3的文凭,我开始学习做一名称职的经理,一边开始寻找关于学校的工作,去年六月中旬,我做经理的第三个月,得到了家附近一所中学的助教工作,九月份正式工作。店经理知道之后,一句话都没说,我能理解他们也是花了钱培养我的,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得惭愧,我值得他们所有的钱,也期待新的工作,在确定这些之后,我和大卫就决定回国举行婚礼了 ,这个时间不早不晚刚刚好,结婚一年半,我们才过蜜月期,回国再去举行婚礼,家里人的耐心也没消退,我也是终于可以给自己一个交待,内心是一个贵族,底气十足,我感谢所有的辛苦,所有的迷惑,所有的等待都有了回应,看来耐心还是需要历练的,生活总会给你一个答案的,答案都没有那么容易揭晓的,太早太晚的定义都不是你想要的。
回国的两个星期,大概是我们度过的最大的一个假期,大卫这是第三次去中国,这次是堂堂正正的见所有的人,而且两个一起再不分开大概就是最好的旅行了。一年的多没见家人,除了平日里的电话,好像再没有知晓的方式,回国之行就好像突击,婚礼早就定好日子,我们只是出席而已,全程没有参与,婚礼也举行的非常传统,大卫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乐子,任人摆布没脾气,他配合所有的要求,表现优异,满足了家人的心愿,大家都高兴我们才能高兴,还顺带去了一次壶口,算是我们的一次小蜜月,在那里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甜蜜。最多的任务就是见到了亲朋好友,感觉岁月让我迷失了一段时间,在国外的日子,我错过了家人的变化,亲人的变故,朋友的悲喜,我和这个世界都在变。也不过是一年多而已,我在朋友的相聚里,在她们的生活里,更看到我的选择终究是适合自己的,我也过着我想要的生活,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在为自己活着,她们却为很多人,老公孩子还有世俗的压力,还有各种对比,这就是自我和梦想在现实里会慢慢得一点点的消逝殆尽。
大功又算告成一件,任务单上又化去一行,雄赳赳气昂昂坦荡荡的走在新生活的路上。生活就是这么马不停蹄的进行的,我一直精神饱满,养精蓄锐,进入英国学校的一年工作里,每天好像都有一点期待,好像每天都在学习,我为没有得到英国教育的机会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很想知道这教育的秘密,为什么英国的教育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这一个问题让我睁大眼睛,洞察每天工作里的人和事。在学校的这一年最大的答案就是:英国教育不功利,没有一个老师问长大了之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们应该以某某某为榜样,要怎么做如何做等等这些条条框框貌似真理的东西,学生才是最鲜活的材料,要怎么做老师只是给些提点,具体方案学生自己创造和实践,并且自己承担后果,再者英国的学校也是非常宽容的,他们可以给学生很多的鼓励,时间,机会,不会轻易的放弃一个学生,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无限和未知的潜力,这样的前提下我想学生就会生出不同的花来,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和开发出来的。
一晃也是一年而过,这一年我过上了之前想要过得生活,白天工作,晚上在家休息,正常的周末和假期,还多出了一些生活内容,就是结识了兴趣相投的同事,大家礼尚往来多了,我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之前麦当劳的工作,还是每周六上一个班,假期时自由选择,还和里面的生活一些关联。如果说辛苦,最大的就是初来的迷惘和惆怅,对于所处的社会和国家都不太理解,朋友知己更是几乎寥寥无几,等到这些过渡之后,英国的生活也不那么难了,我越来越享受我的英国生活了,假期里在家读书,看电视,读报,锻炼,聚会,每天都过得充实愉快,尤其是最近开始看音乐剧《悲惨世界》和《GREASE》,都是学校里教学题材,我虽然要开着字幕,可也是慢慢的知足,读起名著来也得心应手,没有什么障碍,我忽然觉得其实我一直在进步,只是这种进步是日积月累的,而我慢慢的换做画中人,把当时和现在的我混淆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至少我不是这里,我还是异乡人,一直会走着,看着,感受着,我没有要求自己成为英国人,因为我永远不会的,我的根不在这里,可是我会试着像这里的人思考,转换一些观念,试着用这里人的思维来理解和解读人生和世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始终没有忘记,当时的路上我们一路的泥泞,哭过笑过痛苦过,可是我们也曾那么的幸福过,并且不管在什么样的处境下,我们都鼓励对方要继续幸福。我们走过阴霾,也走过晴空,还要手牵手一直走,也许会有坎坷和丑陋,可是想想过往的风景,我都相信我们最初的坚定。三年的婚姻生活,我们看到更真的对方,试着站在对方的鞋子里思想,你总是给我很多的大志和设想,我闷不吭声的想明天都不知道吹什么风,可我会装作面无声色,任你一阵子的酣言畅语白日梦:我总是有很多的不解和顾虑,你安之若素疑问我胡思乱想,可你表现出三头六臂超级英勇,任我一时兴起的激动兴奋情愫动,生活里太多的生动片段,我都用心记录,结婚下个月整三年,我想说你还是那个没忘记无条件逗我开心的人,在肆意的大笑声里,我总是想能找到一个令你发笑变胖而不建议的人,也是不容易的事,人生里各种桥段,还是我们自己书写好了。
英国三年,成长的三年,一路的风景一路赏,并且认真记录当时的心情,博客见证,继续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