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值得追寻的东西

标签:
中国食盐布列塔尼史记·货殖列传《本草纲目》杂谈 |
分类: 史说新语 |
|
||
|
|
“打伞的小女孩”的演变,从左到右依次为:1914年、1921年、1933年、1941年、1956年、1968年
中国的古籍记述着各种各样的盐,海盐、井盐和池盐之外,还有形状千姿百态,味道各异的戎盐。戎盐的称谓其实很多,又叫胡盐、秃登盐、阴土盐、石盐、寒盐、冰石、羌盐、青盐。戎盐就是岩盐,《本草纲目》说戎盐“从凉州来,亦从敦煌来”,凉州在古代叫戎。
鲜为人知的是《春秋左传》记载的“形盐”,“形盐,盐之似虎者。”这就是史上充满神秘色彩的“虎子盐”。在上古,盐是祭祀的供品,而形盐是祭祀的珍品。
左丘明
历代的祭祀,富贵人家都用形盐,直至清代尚是如此。天然的形盐是有限的,因此就有人工做成的形盐,明代李之藻《頖宫礼乐疏》说:“净白盐印作虎形。”是用印模的方法;清代惠士奇《礼说》谈凉州戎盐时说“镂为虎形”,这是用大块的戎盐来镂刻。
形盐除了是祭祀的珍品,当然也可以食用,但不见得哪个士大夫都用得起。宋代皇家大宴招待贵宾用的是形盐,能用上形盐,即便是风雅之士,也会觉得是快意的事情。宋代范浚
盐似乎是绝大多数地球人最好的调味品,甚至还远远超出调味品的范畴。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用盐做腌鱼腌肉,而且是将之作为高贵的殉葬品。因为盐曾经珍贵,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早将之列为与玉石、金、铜、铁等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重要资源。而古罗马
人类从何时开始对盐产生了依赖不可得知。有人说,从生理而言,食盐的组成部分钠离子是人体所必须,但食盐本身不是。盐作为调味品确实使人品尝到了美食,但也使人世世代代对盐产生了依赖。据说白令海峡
曾经有个美国人决心体验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他接受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对食盐的渴望令他苦恼不已,不过,最终他还是戒掉了食盐。
盐为调料之首,中国的烹饪发展到今天,尽管川盐和淮盐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某些特殊的食盐却能调制出令人惊叹的风味。有老食客说,以五颜六色的岩盐为调料的青海全羊席,会令烤全羊口味更为鲜美。产自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海盐,就是以美味著称的海盐,据说,在法国一般的食盐1.5欧元/公斤,而这种布列塔尼海盐居然卖到13欧元/公斤。不过,作为西方的美食之国,有如此昂贵的食盐,也算说得过去。
有了食盐,才会有名菜。中国与盐有直接关系的名菜,有南京盐水鸭和东江盐焗鸡。盐水鸭产生于六朝古都,盐焗鸡则与不断迁徙的客家人有关,其中的故事已为大家熟知。但这两道菜不能不说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淮盐场有关。时至今日,粤菜菜谱中带着“淮盐”二字的菜式还比比皆是。
食盐曾经是古代特殊群体的专享,古今中外,一旦它在千家万户变得“不可或缺”,盐场也就成为战争的必争的资源。盐确实是值得追寻的东西。在中国,为争夺食盐产地,为争夺池盐,黄帝和炎帝连战三次;在欧洲,古罗马依据上帝所立的“盐约”,禁止煮私盐贩私盐,古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过程,与食盐不无关系;在非洲,运盐商队行走的“盐路”,重要性足与“丝路”媲美,是撒哈拉沙漠中最大财富;在美洲,谁控制了盐,谁就会拥有权力,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如此,美国内战之后仍然如此。
美国的莫顿盐业,更是将人们对盐的这种追寻,演绎成一种文化。他们将1914年设计出来那个“打伞的小女孩”一直保存在盐罐上,密集的风雨,也阻挡不住小女孩去买盐,甚至买盐的喜悦,使她对撒了一地的盐也浑然不觉……
买盐,成了一个故事。其情节,绝异于抢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