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娃娃家游戏情节看幼儿发展水平(附观察表)
(2012-03-01 17:04: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转至上海学前教育网
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情景游戏是每个孩子最早开展并贯穿整个幼儿时期的游戏主题,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玩娃娃家,每个时期的娃娃家游戏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研究通过观察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的娃娃家游戏,从情节内容入手,来分析孩子游戏阶段的发展水平,并为教师有效设计和指导不同年龄的角色游戏提供一些建议。
一、游戏情节数量和内容的比较
年龄 |
情节数量 |
情节内容 |
小班 |
8 |
烧饭、吃饭、照顾娃娃、打电话、过生日、照相、烫衣服、看电视 |
中班 |
9 |
烧饭、吃饭、照顾娃娃、打电话、购物、看病、睡觉、布置家、结婚 |
大班 |
12 |
烧饭、吃饭、照顾娃娃、打电话、过生日、购物、看病、请客、送礼物、打扫、求医、上班 |
在观察中发现,小班幼儿在游戏情节大都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是一些生活家务的操练行为,如“烫衣服”。孩子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水平。
中班幼儿在游戏时,开始有自主的想法(是否太高了?),如“布置家”的情节,但情节构思仍然不连贯。幼儿之间开始有交流,每个人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逐步向)处于联合游戏水平发展。
大班的幼儿情节丰富而又连贯,并与其他游戏区建立有联系性的情节。如“娃娃家的孩子去医院看病,爸爸去超市上班。”孩子之间有分工合作和共同认可的规则,在游戏中社会交往水平有很大提高。而大班孩子在自主的基础上,还会自己设计创造情节延续事件的发展,如“在超市上班的爸爸没事做,就打电话给妈妈说今天超市全部免费,让妈妈快点去买东西。”
游戏情节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情节无目的性,做了以后再想(有很多时候,做了以后也不想),行为简单机械,独自游戏
中班:有一定目的性,边做边想,动作熟练,尝试交流,冲突较多。
大班:自主设计情节,先想后做,情节丰富连续,行为精细复杂,合作分工。
二、角色扮演的比较
年龄 |
角色名称数量 |
角色出现次数 |
机能性角色[1] |
对应性角色[2] |
关联性角色[3] |
小班 |
5 |
25 |
13 |
12 |
0 |
中班 |
7 |
45 |
9 |
27 |
9 |
大班 |
10 |
60 |
9 |
38 |
13 |
在这样的教师论坛中,最好解释一下什么是“机能性角色”、“对应性角色”、“关联性角色”的定义,便于广大一线教师理解。
小班扮演的角色:妈妈、爸爸、姐姐、客人、阿姨
中班扮演的角色:妈妈、爸爸、姐姐、弟弟、哥哥、宝宝、新娘子
大班扮演的角色:妈妈、爸爸、大姐姐、中姐姐、小姐姐、弟弟、宝宝、医生、超市人员、客人
对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分析:
小班:对角色原形典型动作的模仿,用摆弄操作的行为来表示。
中班:出现一方角色指向另一方角色的对应性角色,但仍以自己兴趣进行游戏,有时会不顾对方在干什么或是指令对方去做什么。
大班:一人能身兼数职,做超市的保安,做娃娃家的爸爸,去医院看病,孩子在游戏中角色意识清晰,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该做什么”。
三、替代物的使用
年龄 |
替代次数 |
动作替代 |
模拟物替代 |
相似物替代 |
小班 |
26 |
6 |
17 |
3 |
中班 |
34 |
2 |
24 |
8 |
大班 |
28 |
2 |
23 |
3 |
小班: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并没有成熟的形象思维,经常用一些动作来完成替代:用手切菜,假装锁门。
中班:以物代物的象征性增强,在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间能考虑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如“彩色塑料块”代替“色拉”“咖喱饭”。孩子还有自己制作的需求:扭扭棒做的“花”,用雪花片插成的“蛋糕”。
大班:替代倒退(怎么会这样?是普遍现象?还是本次观察班级的特例?)。在观察中发现老师提供的低结构材料较少,仿真物品较多,阻碍了孩子的替代想象。另外,大班孩子追求游戏的规则性和真实性,对物品的外形和本质特征都有一定要求。如“在一块拱形积木上装按钮,来代替电话”。
四、语言的分析
年龄 |
展开情节 |
描述情景和角色 |
冲突纠纷 |
|
独自 |
对话 |
|||
小班 |
6 |
9 |
4 |
1 |
中班 |
4 |
20 |
5 |
7 |
大班 |
3 |
30 |
8 |
3 |
小班:喜欢自言自语,描述自己所正在进行的事情:“这是小baby的床,小baby在里面睡觉,别去打扰它。”
模仿的语言比较常见:A说“我要一杯雪碧”,B回应“我也要一杯雪碧”。
中班:孩子交往的愿望,但不具备成熟的交往技能,经常发生争执,尤其当玩伴之间的角色关系已确立后,很难接受新来的孩子。
妈妈:宝宝,来尝尝我做的菜。
新孩子(自己装扮成妈妈的角色):叮咚,叮咚,妈妈回来了。
姐姐:啊,刘XX做妈妈的。
妈妈对新孩子:明天就给你做妈妈好吗?
新孩子:两个妈妈也可以的啊!(走近一步)
妈妈:没有两个妈妈的。(退后,与新孩子保持一段距离)
姐姐:不行,我妈妈今天是穿裤子的。(指向娃娃家里的妈妈)
新孩子:那么我来做阿姨。
妈妈:不好,我不喜欢你。
一起:石头,剪刀,布……(猜拳几次,新孩子退出游戏)
大班:语句复杂,多方对话增加,冲突语言慢慢减少,想象的语言经常出现:孩子送贺卡给妈妈,妈妈对着空白的贺卡假装念出一段文字“今天,我们去百货商店。”一些描述语言模仿着真实的生活场景,愈发逼真。“今天烧的菜是我在书上看到的,很有营养的”,“今天爸爸要加班,他上班很辛苦的”。
这三段语言的描写,对小、中、大班幼儿不具有特质。能否更有针对性?尤其是中班,看到了一段情节,而无法了解语言特点。
五、建议与思考
1.游戏机会和时间
保证一周2-4次的角色游戏,不要用学习活动去占据游戏时间。老师要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让游戏根据孩子的需要自然结束,尽可能避免在孩子的兴头上强行结束游戏。
2.游戏材料投放的年龄特点
小班: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仿真玩具,种类少一些,数量多一些,从而避免幼儿的争抢。
中大班:随着游戏情节的丰富,要提供一些和情节主题有关的材料,及时补充和调整,使幼儿积极连贯地进行游戏。同时,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材料本身也能推进儿游戏的情节。因此,要多放置一些低结构的多功能性的材料,如雪花片、插塑玩具、废旧材料、半成品材料等。让幼儿任意组合、加工、变形,使用在特定的情节中去。
3.游戏中老师的介入
小班:在必要时可以娃娃家的一个角色身分介入游戏,如扮演“客人”来尝尝妈妈烧的菜,丰富孩子的语言和情节,给以孩子赞许的肯定。
中班:游戏情节中的冲突行为是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中班发生频率比较高,孩子刚开始进入合作游戏,但没有成熟的交往技能。老师要善于观察游戏中的矛盾冲突,灌输孩子沟通的策略,形成合作、分享、谦让和易位思考的良好品质。
大班:让孩子自己玩,以观察者的身份捕捉有教育价值的情节时刻。
附录:
“娃娃家”主题情节观察表
观察班级:
“娃娃家”活动人数:
情节 |
事件 |
行为 |
装 |
情节的终止 或延伸(和其他角色区域) |
真假转换 |
||
参与角色 |
替代 |
交流语言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