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收藏了一册《针心宝卷》,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孟冬再版的《针心宝卷》,书名由又天居士署签,梨城日升洪校刊。
首页是宝卷流通八法,即乐善流通、祈福流通、忏悔流通、吉庆流通、赞赏流通、劝诵流通、馈送流通、传播流通。
第12页部分内容:“歌曰
争名夺利莫愁都归我百岁光阴弹指过也要收稍结果
昨日宝马香车今朝白骨黄沙 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
人人总说贪财好
我说贪财枉用心
虽然有钱多快乐
救得人来杀得人
仓房来麦千万石
一天袛得吃一升
楼房瓦屋无计数
一夜只睡七尺零
田多空犯别人养
自己只落富翁名
可叹世人看不破
银钱二字过认真
铜气攻心怀恶念
五更头里算计人
放债专图利息大
不是加一就八分
豆粮五谷仓内满
库房又想积金银
余积金银并财宝
房田不多不称心
买了良田并好地
又嫌房屋不赢人
造起厅房并客屋
儿孙众多不够分
巴得儿孙都丰足”
·······
已知清末、民国间刻印的宝卷有30种,主要是有民间教团背景的善书局刊印的。研究表明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期,这些民间教团以倡导“劝善”、宣扬“因果”的面目出现,
求得士绅阶层和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一方面宣传它们的教义和修持方式,扩大影响,同时又极力宣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参与重振宗法社会秩序的活动。
这些刻本宝卷刻印都比同期民间书坊刊印的唱本精致,开本、版式与同期的一般线装古籍相同。这样的刊本,刻印成本很高。但它们出版的目的不是为盈利,有的是赠送,有的仅收印刷工本费,大部分宝卷的编写者不署名,或署道号。
《针心宝卷》,原名是《真修宝卷》,屡经翻刻,近复漫漶,因重校付梓,以广其传。
自初刻已四易板矣,此后于同治、光绪直到民国年间,又被大量翻刻。有如下版本:同治六年 (1867) 集益斋刻本、同治九年 (1870)
常郡育婴堂刻本、光绪二年( 1876) 培本堂重刻本、光绪十二年( 1886) 乐善堂重刻本等。 民国八年( 1919
)有同善社(先天道分化出的教派)背景的江苏盐城人印水心改编、增益,改卷名为《针心宝卷》。
又天居士署签 刘国熙印

《针心宝卷》首页
《针心宝卷》首页八法:乐善、祈福、忏悔、吉庆、赞赏、劝诵、馈送、传播
《针心宝卷》内封与首页
《针心宝卷》第十二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