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辽河畔至昭苏太河沿岸的千顷沃土,不愧为富庶的“小粮仓”。特别是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政兼如春风化雨,使梨树这块大地更加生机勃勃,果实累累。
1978年后的四年来,全县农业迈出四大步,一步ー层楼,一九八一年粮食产量十四亿五千多万斤,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大丰收。交售商品粮和人均收入之多,名列“全省之最”。
在这里,无处不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无时不听到男女老幼交口称赞党的政策好,科学种田好,干部的民主作风好。这里的社员把生产责任制比做“精灵”,看做是一副治穷变富的、“仙丹妙药”。过去,那些穷得连磙子都不翻身的地方如今的产量也一增再增。象刘家馆、靠山、沈洋等十来个有名的薄弱公社,一九八一年都增产二成、三成,以至四成以上。刘家馆公社的卡篓大队,曾是个富饶的鱼米之乡,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富卡篓成了穷卡篓。现在,这里又栽了稻,养了鱼,那“一口米饭,一口鱼”的日子又要来临了。还有一些落后队、穷棒子电、光棍电,如今都变成了先进队、富裕屯,那些衣服破了没人补的光棍汉娶上了媳妇些外出生的
人们也陆续回到了家乡。
丰收了,农民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从庄稼上场开始,社社队队都抓紧时间打场送粮。多少年来,只能从粮库拉返销粮的穷困队,终于盼到向国家卖余粮的日子,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像送姑娘一样,队长特意嘱附车老板:“到粮库门口,多甩上几个响鞭,让大家看看,我们也卖余粮了。在送粮高峰的日子里,浩浩荡荡的车队,从
粮库延伸开来,拐了几个弯,排满了几条街。粮库的领导和全体职工尽管使出浑身解数,还是应接不暇。从郭家店、梨树、蔡家等粮库不断传来告急:粮仓装满了!场地占用了!席用光了垫木没有了!他们不得不采用应急措施,堆起一个个高大的憶堆。同时,抓紧往外调运…。
梨树的人民并没有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广大社员千部正用勤劳的双手,在新的一年里绘制着更加绚丽多彩的丰收画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