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2020-04-29 10:31:39)
标签:

梨树县

城楞子古城

辽代

通州治所

东辽河

分类: 梨树县遗迹
     梨树县东河镇王平房村的城楞子古城址,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年代为辽金时期。城址的地理位置为中原王权的边塞要地,依山临水,背靠城子山,毗邻东辽河。
     四平市和梨树县文物考古专家聂卓慧、赵殿坤、隽成军、曲清海等人调查认定,城楞子城址先后属高句丽、渤海、契丹人统治区域,三个政权在人口组成、地域分布诸方面存在交叉与延续性,所用遗物具有一定相似与继承性。城楞子古城址,应该是辽代通州治所的所在地。
     城楞子古城址由南、北二城组成,两城间距300米,形制相近。城址由于多年水患风沙,破坏较为严重。现存城址虽未发现诸如瓮城、马面、护城壕等防御设施,但城垣四隅均筑有角楼,因而判断该城应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南北二城交相呼应,北高南低,共同控扼东辽河畔,北城在河岸设有码头,舟楫往来于两岸,既有天险相隔,又不会影响城内居民正常交通。城内多处地点发现有较为集中的残碎瓦片,推测是曾有一定规格的建筑。地表散落的遗物中,不但发现明确为渤海时期的遗物,亦见到疑似为高句丽时期遗存的标本及更早的青铜时代遗物。
    北城位于东辽河左岸二级台地边缘,所踞地势较为平坦,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约1300米。西、南、北三处城墙较为平直,南墙及东墙屡经东辽河水冲刷,已毁去大半,与河床形成一处高达10余米的断崖。城墙四角均有角楼,东北角楼形制较为特殊,向北角伸出一段土墙,土墙延至东辽河内,顶平宽可能为附属北城的一座渡船码头。
    南城也筑于二级台地之上。地势南高北低。城50米原有一小河自西向东注入东辽河,现已于城址平面应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700余米。北、西、南三面城存相对完整,较为平直。东墙依河而建,南城筑有角楼四座。西北角楼尚存残迹,其它已被破坏殆尽。
    两城地表采集遗物种类相对集中,以破碎陶片及建筑材料为大宗,未见完整器,北城采集遗物多在东南城墙外所得,在遗物种类及数量上胜于南城,以陶器及建筑构件残件为主,偶见瓷片;南城虽亦见陶器残片,但以筒瓦、板瓦为主。城址采集遗物除一件青铜时代鬲足外,具有明显渤海及辽代化特征。
    城内调查未见完整器,绝大多数为陶容器残片,可辨器型有陶鬲、陶瓮、陶盆、陶罐等。质地以泥质陶为主,包括泥质灰陶、灰黑陶,黑皮陶,另有少量夹砂褐陶。泥质灰陶包括素面陶和纹饰陶两种,纹饰陶多为篦齿纹和戳印纹。黑皮陶器壁较薄,烧制火候高,表面磨光,部分饰有竖向波浪形砑光暗纹。发现瓷器相对较少,仅有一件器底残件。城内建筑材料包括板瓦、筒瓦及当沟,泥质灰陶、红陶皆有,模制而成。南城以红陶板瓦居多,北城建筑材料种类更为丰富。
    专家认为梨树县城楞子城址是保宁七年(975)至开泰九年(1020)间的辽通州治所。从地理坐标看,城楞子城址位于农安古城西南,符合西南一东北方位关系。其东即为东辽河,因常年河水冲刷,南城东城墙已毁去大半,既符合地近辽河之说,残存的城址又能一窥昔年水患之景;从城址规模上看,城楞子城址包括南北二城,现存两城周长近2000米,城楞子城址原有规模应高于四面城;从城址遗存看,城址以第三期渤海遗存、第四期辽代遗存为主,两期年代跨度不大,部分器物沿用早期风格,少见金代遗存。通州仅历45年,使用时间较短,城楞子城址内的渤海遗存和辽代遗存符合辽通州存在的条件和要求。开泰九年在通州的东北复置黄龙府后,通州原人口迁移,原城址开始废弃,或因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又在该废城之北迁新城即最新发现的北王平房城址。金灭辽后,通州废,通州之名也不存。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辽代地理位置图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城楞子古城遗址南城墙遗迹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城楞子古城遗址地理位置图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