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树县解放初期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2020-01-15 16:25:56)
标签:

梨树县

解放初三年

恢复和发展

农业、林业、水利、牧

分类: 梨树县历史

    1948年3月,梨树县解放。在短短的三年中,以发展生产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为目的,开展互助合作和大生产运动,促进了农业、林业、水利、牧业和其它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948年到1949年,梨树县组织起季节性互助组9548个,参加户数29259户,占农业总户数76000户的39%,奠定了组织起来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1949年全县粮食总量达到47126万斤,比1948年的41830万斤增产5296万斤,显示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1949年8月,县在县城西门外建立农业示范繁殖农场。
    1950年1月,梨树县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届劳动模范大会召开。要求全县继续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把繁殖家禽、家畜、兴修水利、增施粪肥、推广良种、精耕细作、防治病虫害、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常年和各季节的战斗任务。年内农业生产的各阶段中采取一系列措施,粮食产量继续增加,互助合作也有了新的发展。12月统计,全县有37816户农民参加了互助组,互助组数达12112个,其中常年互助组8656个、季节性互助组3456个,占全县总农户76407户的49.5%。但由于常年互助组发展过快,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有部分常年互助组退回到季节性互助组。粮食总产量达到49491万斤,比1949年增产2365万斤。
    1951年,梨树县政府开展“千村万组带头”的爱国丰产竞赛运动,全县有190个村,5916个互助组,36919户农民参加丰产竞赛。开展春耕竞赛和抗旱运动,组织500名干部下乡,动员32918名群众出动1593辆大车抗旱播种,用水浇种棉花1400垧、大豆90垧,以及其它农作物,取得了春耕播种的胜利。夏秋期间,遭受几十年未有的洪涝灾害,全县2759名干部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广大劳动群众投工330000余个,抢攻抢险,修堤筑坝,挖渠排涝,减少内外水受害面积。这一年全县有42026户农民参加互助组织,互助组发展到13520个,其中常年互助组2130个、季节性互助组11390个,占农业总户数76430户的60.2%。战胜春旱秋涝,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1950年的2248斤增产到2366斤;粮食总产量达到52613万斤,比上年增产了122万斤,比1949年增产5487万斤。年平均增长5.7%。
    1952年开春,辽西省农业厅在孤家子建第二机械农场(后改国营梨树农场);县政府在东河吴家店建第二农场,后改为良种繁殖场。6月,成立梨树县农业技术指导总站,各区成立农业技术指导站。
   有领导、有重点的摸索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六区新开城村解昌常年互助组基础上诞生,入社农民20户,将土地、车、马、农具等生产资料作股入社,生产统一经营,劳动力统一调配,男女同工同酬,秋后按所得工分分配。继解昌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相继有五区杨船口村李永铭创办的6户农民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区大榆树村刘振湖创办的11户农民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九区柳树营村张景生创办的13户农民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五区大房身村姜喜廷创办的8户农民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起来。年内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5个,入社农民58户,占农业总户数的0.03%。互助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小,人心齐,生产热情高,当年就显示出比互助组更具优越性。
    这一年全县开垦荒地810垧,耕地面积增加到239277垧。夏季动员互助组带头使用化学肥料,购进硫铵83吨,连同农家肥追肥16000垧。田间管理精耕细作,三铲三趟达到耕地面积的78.6%,四铲四趟达到耕地面积的15%。1951年和1952年连续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小金黄豆种385000斤、贷放棉籽31746斤、稻种833842斤、麻籽48647斤、讷河土豆栽4100000斤。推行田间选种,去杂去劣和种子消毒,在全县126个作物品种中,选出优良品种23种。提倡再深耕1寸到2寸。改良土地800余垧。推广新式农具393件,其中综合号铲趟机127台、打稻机71台、手摇铡草机6台、水田洋犁150台、马拉农具30套。1952年,互助组发展到15372个,其中季节性互助组11935个、常年互助组3437个。参加互助组总户数50103户,占农业总户数74130户的67.5%。这一年,由于互助合作人心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当年粮食仍然达到45221万斤。

    二、林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948年3月全县解放时,仅存残林迹地42000垧,森林覆盖率仅为7.2%。土地改革后,大林地归公,首创国家管理林业。当时鉴于小农经济特点,国家支持,政府领导,推行合作造林,取得一定成效。
    1950年,县农林局设林业股,建立县林业站,管理全县林业生产。建立苗圃一处,青苗站一处,育苗面积1.5垧,产苗80万株;采集树种887公斤;造林面积32垧。
    1951年,全县人民植树造林和栽培果树。建立苗圃两处,育苗面积增至5垧,产苗287万株。秋季,造林面积452垧,其中用材林204垧、一般水源林248垧,是1950的14倍。果树栽培面积10.42垧,栽植苹果、梨、葡萄等共3千株。同时实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面积177垧。
    1952年,在北部平原区确定五区小城子、六区榆树台、七区孤家子、八区刘家馆子、九区喇嘛甸、十区泉眼岭、十三区小宽,为营造农田防护林带重点区,根据多刮西南大风和西北大风特点,设计出以横对西南大风为主带,以横对西北风为副带,主副林带垂直交叉,间装田间网林的规划格局。规定主带宽50米,副带宽30米、15米、10米三种,田间网林宽7至10米。计划6年完成营造任务。重点林区成立区级防火指挥部。相继在石岭、榆树台、刘家馆子建立国营苗圃。1952年,苗圃发展到4处,育苗面积15.8垧,产苗821万株;采集树种2115公斤。幼林抚育面积30垧,造林面积达1617垧,是1951年的3.6倍,是1950年的50.5倍。封山育林面积增加4387垧,是1951年的25倍。果树面积12.4垧,苹果、梨、葡萄等果树发展到5416株。年内恢复养蚕业,蚕场面积在原有15垧基础上,新开辟47垧,共62垧,蚕茧总产量327万粒。
     
    三、水利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梨树县处于东辽河左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波状平原,北部为平原洼地。东辽河环绕东、北两面,昭苏太河、条子河、叶赫河东西向贯穿县境。每到汛期,山洪下泄,北部平原区内水成灾;东辽河外水决堤,洪灾频繁,历史上平均每三年一次,造成沿河多数房倒屋塌。
    1949年4月,首次抽调民工22376名,维修东辽河民堤10213米,完成土方量75517立方米,使其同国堤相连。同年冬,县委、县人民政府再次抽调民工,对因辽河改道而被围团的四区叶家屯、五区杨船口村祁家屯、七区孙大房子屯进行裁弯取直,保护了3个屯和邻近屯免遭洪患。
    1950年,县人民政府农业科下设水利组。1952年改为农业科水利股,管理全县水利政务。1950年4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调用民工24518人,修筑东辽河河堤49318米,完成土方量102368立方米,修整数条截水沟和排水沟。
    1951年,为防止东辽河水溃堤、决堤,外水泛滥,筑堤、固堤,至1952年末共有主、副堤145.4公里。开挖和整修截、排水沟797处,总长达169.5公里,土方量近百万立方米,总用人工612152个。在孤家子、老公林子、三塔窝堡等地开发水田。水田面积从1949年的136垧扩大到1952年的8496垧,是1949年的62.5倍。单位面积产量从1949年的每垧2015公斤,提高到1951年的每垧2594公斤。
    用三年时间艰难治水,变水害为水利,基本控制了东辽河洪水决堤漫溢、内水日积成灾的局面,结束了人民生命财产屡遭威胁的历史,为农业丰产增收创造了保证性条件。

    四、畜牧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948年3月,全县有大牲畜51000匹(头)、猪近80000口、鸡近200000只。大牲畜中85%生有马癞,约三分之一左右因瘦、弱、病不能使役。
    1949年秋,辽西省农业厅在梨树街设立种马场,开展马匹改良繁殖工作。种马场有日杂和山河种马31匹,各区又在民间选定本地种马170匹,设立人工受精站12处,种公马配种站72处,全面进行造优配种,改善马匹质量。到1952年末,共产马驹11285匹,其中洋马驹1097匹。
    1950年到1951年,共有114个村订立爱国保畜防疫卫生公约。全县新修马棚3244个,撤出公用水槽2049个。同期,实行疾病预防和检疫工作,炭疽预防注射70000匹(头),牛瘟预防注射5568头,牛口蹄疫预防接种17506头,鸡瘟注射12470只,鼻疽检疫24900匹(头),检出患畜568匹(头)。
    1952年末,大牲畜从1949年的66761匹(头),发展到87145匹(头),增长30.5% ,其中马从1949年的21715匹,发展到24153匹,增长11.2%;骡从1949年的8703匹,发展到8856匹,增长1.8%;牛从1949年的12200头,发展到24863头,增长103.8%;驴从1949年的24141头,发展到29273头,增长21.3%;猪存栏数从1949年的14027口,发展到102368口,增长629.8%;羊存栏数从1949年的1662只,发展到3259只,增长96.1%;家禽饲养量从1949年的201500只,发展到222378只,增长10.4% 。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梨树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林网的营建、水害的治理、大牲畜存栏数的增长,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梨树县解放初期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梨树县解放初期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