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抗日“九君子”梨树籍李宝实的故事

标签:
沈阳抗日“九君子”梨树籍李宝实故事 |
分类: 梨树县人物 |
【人物志·背景】
1932年4月,国联调查团来到沈阳调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及拼凑伪满洲国的侵华真相,却处处受到日伪方面“保护”,形同“囚徒”,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真相”。在沦陷区的血腥恐怖中,以沈阳“九君子”为代表的“爱国小组”,以生命为笔搜集、汇编成《TRUTH》(中文名《真相》),通过国际友人向国联调查团实名递交了这份英文书写的日军侵华原始证据汇编,希望对国联调查团“了解中国东北实际情况有所助益”。这套证据汇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一揭穿了侵华日军的三大欺世谬论。其原始性、实证性、系统系、法理性独一无二,符合国联调查团的“证据标准”,成为国联调查团起草报告书的重要依据。1933年3月27日,根据《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起草的《关于中日争端的决议》,国联裁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的行为是破坏国联盟约的错误行为。日本因此退出国联。在近代史上中国罕见地在外交上赢得了一定的胜利,推动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首次定性。存在13年多的“满洲国”始终是一个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伪政权,沈阳“九君子”立下首功(详细报道可查阅2016年9月18日《沈阳日报·盛京周刊》)。
《沈阳日报》“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特别策划《九君子“真相”》,第二章《人物志(五)》将讲述沈阳“九君子”之一李宝实的故事。
青年时期的李宝实
【人物志·正传】
2016年10月14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一幢老式的职工楼静静矗立在校园东门附近,愈发沧桑。93岁的李国辉奶奶就住在这里。尽管年事已高,但老人的思维却很清晰,记忆就像藏在她皱纹里的一根素描笔,她随意地握住笔端,慢慢地舞动着,一个身影便在我们脑海里具体起来,那便是她的父亲、沈阳“九君子”之一的李宝实。
一、无心插柳,受伤谋定行医路
吉林梨树县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1900年李宝实在这里出生。这里还是努尔哈赤福晋的出生地和慈禧太后的祖籍地,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但儿时的李国辉对这些似乎提不起兴趣,她整天缠着妈妈,听的最多的竟是关于爷爷的传奇故事。
李宝实的父亲李化堂,出身于山东的书香门第,后家道中落。为出人头地,李化堂一路讨饭去往北京赶考。在京城科考前,为了解决吃住问题,他不得已答应为同场科考的富家子弟传答案。进考场后,李化堂先是忙着为别人写答案,临了自己答卷的时间已所剩不多,他在做文章的时候一着急就犯了忌讳。情知中科无望的李化堂一路逃到了吉林奉化县(现在的梨树县),饿昏在一大户人家门前。命不该绝的李化堂被这户地主救了,便留在这里当起了长工。临近年关,地主家要办丧事,私塾先生都回家过年了,碑文没人写,大家不知所措。李化堂得知此事,说:“这有何难?”遂将写碑文的事情应承下来,很快把碑文写好拿过去。老爷非常高兴,把李化堂认作了干儿子,并许诺让他当私塾先生,又将使唤丫头许给他做了媳妇,给他30亩良田。李化堂担心自己当私塾先生抢了别人的饭碗,就提出不办私塾办“作新学堂”。“作新学堂”是全新的教育模式,学校里有风琴,教学生们唱歌。李化堂妻子还给学生们做了统一的灰色制服,戴白色帽子。学堂开运动会,还有鼓号队在前开路。
李化堂膝下有八个子女,四男、四女,李宝实排行老二。李宝实出生时,李化堂已是县城里非常有名望的先生了。县城里很多当官的都是他的学生,李化堂晚年时常背个粪筐,围着白围裙走街串巷,所到之处的官员都会一路迎出来,倒也成了县里一道奇景。
李宝实到“作新学堂”上学时,他的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已经夭亡,李化堂在伤感之余愈加疼爱李宝实这棵独苗。有一天,李宝实在学堂里和同学打闹,同学一棒子打在李宝实的头上,登时李宝实倒地不省人事。这可吓坏了李化堂。为了救孩子,李化堂连夜将李宝实送到当时奉天最有名的医院——盛京施医院抢救。治疗期间,李化堂仔细观察,发现这个洋人开办的医院真好,窗明几净,还带纱窗,大夫都穿着白大褂,医术高明,对人也都客客气气的。李化堂暗下决心:将来孩子想出息就得去学医。就这样,一次意外的受伤让李宝实走上了一条行医之路。
1919年,中学毕业后的李宝实考入了奉天医学专门学校(前身为司督阁创办的奉天医科大学),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耳鼻咽喉科助教、住院医生。三年后,李宝实晋升为讲师、主治医生。1929年,李宝实被该校选送去留学深造,因为当时父亲李化堂正在盛京施医院住院,李宝实怕此去几年会与年老体衰的父亲阴阳相隔,曾一度想放弃这个机会。但学医之路是李化堂为儿子选的,他是不可能为了自己而耽误儿子的前程,最终在他的劝说下,李宝实踏上去往英国的客轮。
李宝实在爱丁堡皇家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并在爱丁堡皇家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23出生的李国辉仍然记得“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的情景:“事变爆发时,我们家距离北大营很近,当晚打炮的声音我们都听到了。后来等我父亲回国后,我们家就搬到了医学院的专家楼里,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家住满了逃难的人。我妈妈还怀着身孕呢,脚浮肿了,挺着肚子给这些人做饭。家里只要来人就接待,最多的时候住过60多人,客厅、饭厅、屋子里、楼梯上全是人。有一天,日本鬼子提着刺刀闯进来,问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妈妈说这些人都是来看病的。日本鬼子搜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就走了。我光着脚从楼上跑下来,看到这一幕都吓坏了。第二天,我们听从门房的建议,把英国国旗挂在了外面。日本人也就没在骚扰过我们。”
李宝实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二年学成归国的,应母校之聘任耳鼻咽喉科教授。李宝实以救治苍生为己任,无论贫富只要是有病,他都一样对待。那时有很多穷人都愿意找李宝实看病。好多穷人治病就找李大夫,李宝实统统收留。
因与刘仲明、张查理、于光元等常在一起,对国家充满责任感的李宝实参加了“爱国小组”,参与到搜集日军侵华罪证(即《TRUTH》)的行动中来。而日本人在国联大会失败后,便疯狂抓捕《TRUTH》的撰写者、搜集者,李宝实未能幸免。此前听风声,李宝实提前将家人送回老家梨树县,自己留守。
李国辉说,后来父亲曾回忆过当时被捕的情景:“日本人到家里说要找李大夫看病,我还提着药箱去的。”在狱中,李宝实被认定为“反满抗日分子”。日本人拿出一份名单要他指认,李宝实拒不指认,即遭到毒打,老虎凳、辣椒水全都领教过。后来,日本人在调查中得知,名单中的奉天文华中学校长郭承权与李宝实是好朋友,便要求他打电话将郭承权叫到监狱里。起初,李宝实并不同意,但被打得上不来气的李宝实最终还是打了电话,在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他便在电话里喊道:“我在日本宪兵队呢,日本人要抓你,你快跑!”听到这样的对话,日本兵挂断电话后对李宝实又是一顿暴打。“父亲的头发都被揪掉了一大片。”李国辉说。
最终日本人拿李宝实没有办法,又因没有实际的证据,再加上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李宝实在被折磨了数月之后被释放。沈阳不可久留,李宝实回到老家和妻儿匆匆见面后,开始流亡之路。
1934年冬,李宝实和家人辗转武汉、昆明、重庆等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达上海,直到上海解放。李宝实先后在汉口协和医院、重庆市市民医院、上海第五医院任耳鼻咽喉科主任医生,受聘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武汉中南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还曾在昆明、重庆、上海设诊所行医。在四川时,他开班让两个女儿免费给穷人教书,在云南义务办理护士培训班,帮助无家可归的女学生学习护理知识。
三、苦心孤诣,甲子之功定先驱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耳鼻咽喉专业尚处于萌芽之际,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屈指可数,李宝实从留学海外开始便选定自己的行医目标,并坚持60多个春秋,为中国耳鼻咽喉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
留学英国期间,李宝实看到一种扁桃体手术铲刀,使用方便,但不易完整地切除扁桃体。回国后,他潜心研究改进,在技术操作上不断提高,改进扁桃体挤切术。为使这项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的新技术能推广应用,李宝实于1934年以自己的小儿子李楠为先例,取得初步成功。此后一次次改进,历时近20年,他终于使得扁桃体挤切手术和器械完善定型,被国内广泛采用。这项技术可在一分钟内从患儿口中准确、完整地取出两个扁桃体。1953年,李宝实的论文发表后,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接受和采用,被公认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并能减轻无数患儿的痛苦。
在流亡期间,李宝实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疗法,较早地将鼻内筛窦根治术应用于临床。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又汲取国外经验,率先在国内施行局部麻醉下的全喉切除术并获得成功。他还积极推广应用鼻内筛窦根治手术。1955年,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李宝实开展了镫骨撼动术,是国内开展镫骨手术的先导。他还组织编写、翻译《耳传音机构修建术》《耳科手术学》,在国内广泛开展耳传音机构重建手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964年,他开创解剖标志测量法,为探寻耳部手术的新途径提供了解剖学的根据。上世纪60年代,医学技术在肿瘤诊治方面有了较快发展,他及时编写了《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一书,独树一帜地提出了鼻咽癌手术放射综合治疗的方法,还设计制成了全套鼻咽部手术医械。1979年4月,李宝实总结早年推广鼻内窦根治术的经验,又提出“上唇龈沟进路”施行鼻窦、前及中颅凹颅底手术的新方法。三年后,国人才见到国外有类似的方法报道。
1955年,李宝实任第二军医大学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教授。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任该校副校长。在其一生中,李宝实历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喉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及耳鼻喉科专业组组长等职务。曾被推选为全国第三、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李宝实以其高超的医术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堪称中国耳鼻咽喉学科先驱者之一。
四、博学多才,桃李无言自成蹊
在女儿李国辉看来,父亲李宝实爱好也十分广泛。“父亲喜欢打猎,游泳,打网球,在学校里被同学认定是体育天才。”熟悉李宝实的人都知道,他不仅医术高明,且善书法、绘画、摄影、制图,懂实验动物的生理、解剖和饲养方法,还精于木、金工和雕塑技艺。
李宝实是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学家,更是耳鼻咽喉科的教育家。他执教数十年,桃李遍天下。目前,我国许多耳鼻咽喉学科专家、教授都曾受业于他的门下。他一贯循循善诱、教育有方、诲人不倦,在教学中能以生动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他极其重视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的锻炼。在他指导下的年轻医师,不熟悉局部解剖,不雕凿几块颅骨标本,不做几次尸头手术,是不允许走上手术台担任手术者的。李宝实对青年医生的探索精神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他时常关注科室内医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当他们的论文写好后,李宝实每次都会仔细阅读,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即使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之时,也始终不忘记自己作为指导老师的责任,从实验仪器的购买到论文答辩的完成都尽力关心和操劳,甚至躺在病床上他也仍然坚持把研究生的论文看完。
1964年,李宝实受命主持编著《耳鼻咽喉科全书》工作。1965年夏,写出了万余言的编写提纲,摘录了数千张文献卡片,发出近百封约稿信,组成了数十人的编写组。“文革”期间,编写工作被迫停止。1971年,卧病在床的李宝实上书申请恢复编写工作,获得同意。不顾年逾七旬的高龄和尚未痊愈的病体,李宝实全力投入到编写工作中。1977年7月,全书的第一分册——《鼻科学》出版。1987年1月,李宝实一直奋斗至生命的最后几天,《耳鼻咽喉科全书》的最后一个分册也交稿付印。前后经历20多年努力,这部共计7个分册、400余万字的巨著,终于在1988年全部问世。李宝实遗著甚丰,其主要著作有《李宝实教授医学论文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等。
1987年1月,李宝实在上海逝世。生前李宝实就提出将自己的遗体无私地捐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四女儿李明回忆道:“一次在参加政协会时,父亲就提出,他的一生是从事医疗工作的,没什么大用处,死后希望可以将自己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疗研究。”至今在上海一处公墓里,名人捐献遗体的墓碑上还刻着李宝实的名字。受父亲的影响,李宝实的六个子女及其后代也多有学医的。退休前在人大附小教书的李国辉告诉记者,她们的大姐李国瑞一家五口在美国都是医生;弟弟李国光和妹妹李明都曾在第二军医大学工作。
在李国辉和李明眼中,父亲一辈子都是和和气气,与人为善,没看他和谁红过脸。他们还记得“文革”期间,医院有个工友主动提出替父亲代领工资,但从第一次送工资的时候,父亲就知道里面少了几张票子,父亲不但没有当面揭穿,还默默地让这个工友继续替他领工资,每次工资都会少那么两三张,五元、十元都有。这一领就是三年。李明当时也问过父亲为什么?父亲说:“但凡不是人家走投无路,断不会做出此事,一定是家中有困难的。”
如今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门诊部花园里,我们还能看到李宝实的半身铜像。他和他热爱的医学事业始终连在一起,只是这里多数他的生前同事和学生不曾知道,他那段冒死搜集日军侵华罪证并递交国联调查团的“抗战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