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历史:梨树县籍李烽老先生讲述家乡轶事(一)

(2018-12-16 19:15:14)
标签:

李烽

口述

梨树县

家乡轶事

城郭与街道

分类: 梨树县历史

    1、城郭与街道
    离开家乡越久,思乡之情越浓。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使我浮想联翩。现在我想说说,魂牵梦绕的童年时代的家乡是个什么样子的。据史料记载,榆树台在清顺治年间即已形成集镇,曾用名常兴店,是梨树县北部的交通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我的家乡在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距县城北只有20公里,它虽然地方不大,只是个小镇,但那里处于东北松辽平原之上,土地肥沃,民风纯朴,历史悠久。
  榆树台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镇,东西长约4华里、南北宽约1,5华里,四周有土筑围墙,设有四座城门:南门,通往梨树县城和四平市;北门,通往孤家子(梨树农场,那时就种植水稻,盛产大米,不过老百姓是吃不到的,全部被日本人掠走一空);东门,通往小城子;西门,通往刘家馆子、喇嘛店。这个小镇,当时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大街的南北两侧,多为一层砖瓦结构的门市房,也有土坯房。在两侧门市房之间,被两条东西走向的壕沟分割成为马路和人行道。所谓壕沟是那时人们的叫法,实际上就是两条排水沟。雨季用于排泄路上的积水;冬季下雪时,可以将路上的雪扫入沟中,到了来年春天冰雪融化后便顺沟流走。整条马路和人行道,虽然都是土路,但碾压的平平整整,不脏不乱。站在马路中间,向前方一眼望去,井然有序。街道和壕沟被管理的很严格,不许任何人随便倾倒垃圾。管理这段马路的是两侧的门市房住户,谁家那一段出了问题,就会与违规者一起被街公所(伪满时的基层政权单位)处以重罚,送往很远的地方去修公路,还要自带干粮,去多少天,要由街公所视情况而定。
    街道管理的井然有序,与罚规不无关系,那时人们的公德心还是比较强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让内外整洁”的朱子治家格言,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影响深远,并沒有因被日伪统制而泯灭。每天一清早,临街的住户,就会把自家门前的马路、人行道和壕沟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当遇到刮风天,还会自动的往路面上洒水压尘。

    2、大院与民宅
    在街道两侧门市房的背后,有数十个大院,院内是错落有致的民宅。有土坯房,也有砖瓦房;有平(顶)房,也有人字(顶)房。个别有钱人家,还在大院中有自己的小院。他们往往把自己的院墙和门楼修饰得像模像样,以示门庭显赫、与众不同。
    我家住在田家店后面的大院东北角,在这个院内,南北向有三排民宅,大约住着三十户人家,有百十多口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大院的西侧有一个很大的水塘(这里人们俗称大坑)。据老人说,这个大坑是过去盖房子脱坯、烧砖取土时留下的。在夏季大坑里会积满雨水,常有鹅鸭成群结队,在水中一边咯咯咯的叫个不停,一边追逐嬉戏,给人带来浓厚的乡村气息;在冬季结冰后,更是我们这群孩子溜冰、打冰球、做自制冰车玩耍的天然冰场。大雪纷飞时,更是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的好“战场”。
 
    3、街上发生过的事
   榆树台大街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店铺林立。大街的最东头有一家烧锅,酿造的白酒远近闻名。还有一家油坊和山西人开的酱园。紧接着往西有数家比较大的商号,记得最大的一家店,门前挂着一块很大的黑底金字匾额,书写着“广德昌”三个大字,店内货物一应俱全。除此,还有些饭店和几家杂货铺、照相馆、文具店、钟表修理兼刻字店、染坊、药铺(内有坐堂先生,记得当地有名的中医李连山就在这里坐堂,为病人把脉、开方、抓药),以及花轿和瓷器、席棚租赁店,专供结婚人家迎取新娘或红白喜事宴请宾客之需。此外,还有一家木匠铺(卖家具、棺材)和一家铁匠炉(卖刀剪,兼钉马掌)、皮铺(卖马具皮货和赶大车用的鞭鞘)、一家当铺,以及几家理发店,一个澡堂子。记得这个澡堂子,大约是在1943年冬季的一天夜晚,曾发生过一起一氧化碳中毒,熏死伙计和五位客人的悲惨事件。
  在小学校的东墙外还有一家妓院,因为有一个妓女无法忍受屈辱与折磨,越过学校院墙跳入井中身亡,因此这家妓院被关闭。可不久又在街东商业热闹地段,开了一家新的更大的妓院,它的对面是同一个老板开的酒楼。
    街的中段,路北有一个大广场,凡是有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包括搭台唱戏、每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露天电影也在这里放映。小孩们最爱看的是小老鼠一类的动画片,不过有时是有影无声,有时又时断时续,看起来并不太痛快。当时的制片和放映技术都很差,与现代电影有着天壤之别。
  广场路南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校,广场的东西两侧有邮政所(那时叫邮便所)、电话所、商会、长途汽车站和两家西医诊所以及街公所、警察署、协和会等日伪统治机关。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不久。有一天,家住榆树台城南温家园子的三个人来街里办事,当他们路过个伪警察署门前时,发现警察着装依旧未变非常气愤,就说“日本鬼子都投降、完蛋了,你们还不快快扒掉身上的黄狗皮?”警察不但没有警醒,还居然动起了枪,当场打死俩人,另一人向东跑去,也被警察追上来打死在大街上。当时,这件事引起轰动,都纷纷前往现场围观,我也夹杂在人群里,真是惨不忍睹,十分恐怖。这件事,在榆树台引起了极大的民愤。等到共产党来到榆树台,成立民主政府后就召开群众公审大会,将制造这一事件为首的警察(警尉补)枪毙了。老百姓拍手称快,也为死去的三个人鸣了冤。这个肇事的警察姓吴,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外号却人人皆知,都叫他“吴小巴掌”,这是因为他动不动就动手打人,故得此恶名。据说他被枪毙前写了一首打油诗,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句: “伪满小官吏,光复大罪人”, 他这是悔悟还是执迷不悟,就不得而知了。当时,经手处理这件事的,是时任区长解应宗和民运科长马庚,那时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尚末对外公开,通常是以民运部或民运科的名义开展工作的。解应宗和马庚这两位革命长者,以后再讲。
                     口述历史:梨树县籍李烽老先生讲述家乡轶事(一)
                                                                        李烽老先生近照

       【李烽简介】  1932年5月13日出生,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47年9月16日参加梨树县第六区武工队,后任区政府文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辽宁省水利电力厅设计审査室主任、工程管理处长,辽宁省经委副主任兼技术局局长,辽宁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香港宁发国际董事局主席。1992年离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