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大荒故事咸丰元年太平桥第一座最早 |
分类: 梨树县文化 |
清朝道光年间,境内较大河流上均无桥梁,过往行人只能靠渡船,或趟水而行。一些主要的旱沟小溪上偶有土秫秸结构的临时小桥或只供人行的独木桥。
咸丰元年(1851年),梨树城分防照磨张长泰率绅商筹款,在太定社三棵树屯(今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建造境内第一座木结构的桥梁,结束了境内没有桥梁的历史。“不数月而功成”,命名太平桥。太平桥东西跨昭苏太河,大桥处在黑龙江赴北平的古驿道上。原桥是土秫秸结构桥,因“风雨摧残,车马蹂躏”,年久失修,“渐就倾圯”,行旅至此,叫苦不迭。建成后的木架横梁,桥面长约6米,颇为壮观。
太平桥建成后经历了3次重修。同治四年(1865年),百姓孟广恩出资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复修。光绪九年(1883年),知县钱开震率商民筹款2000金重修,“扩木架为十四,长三十七丈,宽一丈八尺”。太平木桥共沿用80多年,1939年改建水泥桥后,木桥废置。
太平桥的建成是境内桥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开创了境内半永久式桥梁建筑的先例,对交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后,境内陆续建造木质结构桥梁。1920年,梨树县知事尹寿松修筑梨四公路时,沿路架木桥7座。1929年,王芝田、吕惠清等人筑四榆公路时,沿路架木桥10多座。乡村主要道路上也不断出现大户人家合股捐资建造的小型木结构桥梁。
后一篇:北大荒故事:被凌迟处死的马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