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梨树县石岭镇(今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二龙湖西岸的一座古城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古城址平面呈现正方形,面积4万余平方米,周长780余米,城墙由黄土夹砂石堆砌而成。城内地势西高东低,城内有角楼和瓮城,城内北部正中有夯土高台。一期发掘清理,发现了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浅穴式房址16座。出土器物十分丰富:石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玉器、玻璃器等各类遗物多达800余件。
半地穴式房子,就是那种一半建在地下,一半建在地面的房子,这种房子大多都是当地土著人居住的。挖掘时,还发现一种器皿,叫圆底大瓮。它是当时人们用来盛水的用具,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水缸。但它是圆底的,摆放时,先挖个圆坑,把它的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在地面之上。这样,在瓮里装着的水,冬天不冻,夏天不热,起到对水的保温保鲜作用。
城内的房屋遗址都是东西向,顺着城墙有排水沟,个别房屋的居住面上,至今保留着较多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其中有兵器、马器,甚至发掘出了许多女人化妆用的六边形色棒。此物说明,女人的爱美之心,古来有之。同时也表明,能使用化妆品的女人决不是普通人家的女人。
在清理的房址中,较为重大的发现是房址内高高突起的长方形灶台,灶台在房内一侧,附近均有一个折肩瓮。灶台上通常都有三个红烧土圈,其前两个为釜孔,即蒸煮用的灶,第三个孔是烟道孔,当时的居住者将炊煮用具都放在两个釜孔里,然后在灶下烧火,两个釜孔先后受热,烟由第三个孔排出。吉林大学林云先生认为,这可能是东北火炕的雏形,如果把两个釜孔和排烟孔的距离拉大,烟道加宽,就是今天的火炕了。灶台以废弃的陶釜为灶门,以平整的页岩板砌灶台,以陶管做烟囱。这种有釜孔的长方形灶台,其形制与辽阳汉墓出土的陶灶相似。城内略大的房屋遗址,不仅四周有柱洞,屋子的中间也有两个柱洞,是隔离房屋用的间柱,可见当时人的房屋已开始出现套间。
城内出土的遗物许多都是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如内戈式铁镰形制与河北省兴隆县战国矿冶遗址出土的双镰相同,其中一件内戈式铁镰上有燕国铭文“右止”二字。
饕餮纹铜带钩在吉林省也是首次发现。出土的43枚三翼有銎工铜镞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北及北方地区广为应用的一种兵器。
城内还出土了放置废物用的灰坑七个,排水沟三条。城内东南角地层堆积的第五层为筑城前当地土著文化堆积,其出土的磨制石斧、石刀、石纺轮、夹砂红褐鼓腹罐等遗物,形制和做法与第四层的战国文化堆积截然不同。在古城东墙中部有一条城内排水孔道,北侧城墙下,迭压一座圆形浅穴式房址,瓢形灶址位于房址正中,居住面平坦坚实,在此出土了石刀、石斧等。这种土著文化遗存与古城墙之间的迭压关系,证明筑城前此地已有人居住。但所居住之人大多为军事与半军事人员、官员及其家眷等,城外居住的大多当是普通百姓和当地土著通过考古挖掘推测,这座古城,应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城池。城内的基本设施有官衙、市街、书院、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居住人口数量也会是不少的。在当街之途,虽不一定有“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的场面,但在当时,其繁荣景象也非一般的。从战国形势图看,燕北长城东起丹东,奔西北,转西,再转西南。东、西辽河在今辽宁省三江口镇汇合后,向东南流去,然后转向西南,再向南流入渤海。辽河流经最东边的转弯处,与燕北长城的最北处交叉点经今辽宁省铁岭市之北。燕长城由此向辽西延伸,继而大体沿着今辽宁与内蒙古的边界向西南进入今河北省。而铁岭距二龙湖仅一百多公里,把二龙湖古城遗址作为燕长城外围的要塞据点来思考,是完全符合当时防御思维的。
出土文物充分证明,这座古城在2300年前曾有士兵驻扎,守卫边疆。因为从各地发现的燕国遗址来看,四平附近没有发现其他的燕国古城,而燕北长城的“失踪”,也有可能是当时将长城改做边堡的形式,同样起到防御作用。专家们推断,该古城是燕国向北突进时,设立的军事边堡,这座古城就是秦开却胡千里后,为对外镇守边陲而在东辽河西岸修筑的城堡。
另外,从形制与规模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很有可能后来又成为一个燕国的县城。战国时代后期,各国形成了“王都——郡城——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文化的繁荣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普遍使用。燕国铁器,数量既多,品种又复杂,表明铁器已普遍用做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了。特别是种类繁多的铁农具的多种多样,更是令人惊异。城市一般是政治中心,也是工商业和文化的中心。通过勘察和发掘,逐步揭示出燕国这座边城曾经的繁荣景象。这座燕城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大将秦开连胜北方东胡之后,开疆拓土的又一历史功绩。
二龙湖古城,是吉林省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城遗址,它的发现,将燕国的北部疆域向北推进了一个纬度(约100公里),是汉民族开发东北的最早历史见证,这个发现是吉林省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二龙湖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