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县委宣传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与大家共同交流。郭部长、周部长一直关注《梨树古今人物》这本书的出版,特别是郭部长给予了大力支持,让我非常感动;同时,也谢谢在座各位的关注与支持。下面就把《梨树古今人物》的编写初衷、成书过程、人物收录标准及其编后感受向在座的各位作以汇报:
一、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
我在县档案局工作30年,由于职业的缘故,对梨树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整理、留存史料已成为我多年的工作及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整理梨树史料还得从五年前说起。2009年,我开通了博客,开始把梨树相关史料在网络发表。随着博客信息量的增多,逐步得到了一些读者和网友的关注,博客的点击量也不断攀升。这时,县内外一些人就与我联系,有的是个人咨询,希望找到相关资料或照片;有的是学术交流,对梨树历史研究考证。像常荫槐的后人、抗日志士谭宝珍的后人、全国劳模郭淑珍的后人等等,都在寻找前辈的资料,当他们得到资料后,非常感动,这就增进了我收集整理梨树史料的信心。
只要是记载梨树信息的,无论是人物,还是有关事件,我都注重收集。但后来我发现,这些记载都比较零散,断断续续,不系统。这些人物或事件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越是不清楚,我就越想知道,进而寻找研究。另外,每当与身边和社会一些人交谈时,发现他们知道李连贵、钱开震、韩家麟、郭淑珍等梨树知名人物的为数不多。我便萌发了把梨树人物资料整理出来的想法。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梨树都有哪些知名人物,了解他们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功绩,以展现梨树人的风采。
我一直在寻求渠道,在县内一些老干部及有识之士的建议下,才确定了以“人物”为线索汇编成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县老干部李铁夫部长交谈时,他说:“晓光啊,咱们梨树有好多人都出书,你博客里那些人物就是一本好书,都是全县知名人物,有史料价值。”李部长的一番话,是我出版人物书的起因。我也考虑了很长时间,开始没有信心,也有一些人不赞成或持怀疑态度,有的人说,工作量太大;有的人说,出书费用太多。这时,我也犯难,不写吧,梨树没有一本人物专著,又怕这些珍贵资料流失;写吧,困难很多。在我犹豫不定之时,又遇见了一位知音,他就是李景志总编,他非常支持、赞同,鼓励我,并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人物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在网上购买了十多本人物专著,发现很多都是个人编写的,比如《兴宁知名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老年大学校长。这些,就坚定了我整理出版《梨树古今人物》的信心。
一路走来,经常有人不理解,问我“图个啥”,包括家人在内。其实,我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将人们建设梨树家乡的光辉历程整理出来,为了梨树的历史在后世流传,这也是我编纂此书的目的和初衷。
二、编写过程
我从事档案工作,本身又占有一些资料。2012年,为了使人物信息更加全面,我开始广泛收集资料,把零散的人物信息汇集到一起。首先广泛征集,通过博客、手机短信等形式发征集资料的启事。其次走访有关部门,走访县内外一些老同志寻找信息。每当得知人物信息就第一时间赶过去,当面拜访。三是通过电话、邮件沟通联系。
有时为了一个信息竟通电话数十次,我就主动联系,耐心说服,使其提供资料。梨树县文化悠久,名人辈出。历史上的叶赫是三位皇后的故乡;孟家岭齐家四进士,两位官至省长;刘家馆子常荫廷和常荫槐哥俩,常荫廷是清末举人,官至龙江道尹,常荫槐官至黑龙江省长,因“杨常事件”世界闻名;抗日殉国第一个将军韩家麟;解放战争牺牲的烈士县委书记沈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珍宝岛战斗齐贵春,有被誉为活着的“王杰式”的为救战友双目失明一等功臣刘国财;涌现出7位全国劳动模范、3位全国人大代表、3位全国党代表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还有一大批二人转、诗歌的优秀人才,等等。
可见,这些资料都很重要,有时一条信息收集都很困难。为了把信息收集得更全面,我花费千余元购买了有关记载梨树历史书籍。地方志办公室孙振中科长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信息,像四平人物及四平人物大词典等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这些原本散落的资料变得立体,一位位人物的材料逐渐丰富详实起来。
2014年初,正式投入了编纂工作。初稿完成后,又多次征求县内有关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像文化部分征求文化局领导审核把关,教育局、卫生局等部分也都是这样做的,反复征求各方人士意见,才确定收录人员。
在组稿、改稿、校对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白天要正常上班,为赶时间,我只能连夜归纳整理。有时一直写到夜里十一二点,睡3个多小时,凌晨4点多又起床继续改写,并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写东西是苦差事,不仅仅要用手去写,还要动嘴去问,跑腿去找。对采集回来的信息不敢有丝毫马虎,多次核对。在编写中,查找了相关人物专稿、报刊及一些书籍等,翻阅了历年《梨树报》《吉林日报》,查阅了县档案馆大量档案资料,寻找信息,逐一核实求证。
在编撰即将定稿前,听取采纳一些人士的建议,又考虑到书的质量和内容的可读性、直观性,决定每位人物放免冠照片,又进行二次征集照片,重新征集人物照片也费了很多周折。最终收集到照片349张。书中尚有76人照片无法征集到。书中照片如果印黑白的,那么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最后全书采用彩色印刷,这就为后来印刷增加了大量费用。
在改稿、校对阶段更是严格把关,李景志总编多次帮我阅稿、把关,研究篇目、体例。县内文学、文字高手,民政局徐谦副局长、财政局徐明森科长、人民银行刘伯超等,他们分别详细阅读书稿,提出修改意见,把关文字。定稿前,我自己又四次阅稿,40万字,校对一遍要20天,这里的艰辛可想而知。
自从收集材料阶段起,整个成书过程一直得到了县内外有关领导、学者、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著名书法家、中直机关书协副主席邹德忠题写封面书签;十位梨树籍或在梨树工作过的领导、学者为本书题词,他们有伍龙章副主席、杨闯将军、祝国治检察长、李乃杰厅长、陈德才主任、徐国军参谋长、王玉明院士、苏占河主席、李俊和楹联家;伍龙章副主席和宝文部长分别作序,充分肯定了此书的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
今年年初,开始协调此书的装帧及印刷,5月份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样算来,这本书从筹备到出版,共用了近四年时间。今年6月2日《梨树古今人物》拿到手之后,我马上就送给县委、县政府和宣传部主要领导阅示,得到了他们的热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也得到梨树社会各界的认可。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几十个图书馆都收藏了此书。可以说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与效果。这才使我,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
三、人物收录标准
书中人物的收录范围和取舍标准,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同时,也是参考各地此类书籍的编写体例,经多次修改才确定下来的。入书人物按照严格的取舍标准,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公认度。本书尽量囊括梨树县人物信息,凡在梨树有一定声望,省内外有一定名气,业内有一定影响和成就,尽可能地将他(她)们收录进来,予以记载。
具体包括原籍梨树、出生梨树、曾在梨树工作过的各行各业有较大影响或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为收录对象。为九部分,将人物按行业逐一归类,其中,有政界和文化界收录人物较多,又分属类。第一部分政界有119人,分五个属类,县委书记
28人、政府县长14人、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13人、在梨树工作过的外地人士22人、梨树籍在外地工作的42人。第二部分军界有38人,都是正师以上职务。第三部分
农工商界有
32人,是农业专家、国家级劳模、企业家等。第四部分,文化界有117人,其中文艺41人、文学49人、书画及其他27人。考虑梨树是二人转、诗歌之乡,就侧重多收录了一些人物;第五部分体育界有25人,都是获得国家、国际比赛冠军者。第六部分,科学教育界有45人,都是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第七部分,医疗卫生界有34人。第八部分其他有17人,都是有重要影响的人士、革命烈士、革命志士等。全书共收录人物425位。可以说,这些人物是选了又选,多人把关,才确定下来的。
排列顺序,政界中的县委书记、政府县长、县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按任职时间,其他大部分按人物的出生年月顺序排列。
内容以简历和业绩为主,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籍贯、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工作经历、成果、荣誉等。书中的人物记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记述,不加评论。
四、编后感受
在整个编纂过程中,说句实话,我深感责任重大,惟恐因疏忽而出现问题。我一直是不轻松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我深知《梨树古今人物》,它涉及梨树方方面面的人物,写谁,怎么写,还有体例问题,观点问题,等等。梨树县之前还没有一本系统记载人物的书籍,这是第一本,我是从梨树县存史的角度去考虑,去征集,去挖掘,留存史料,有些甚至是抢救性的。比如书中收录的,黄埔军校最后一期学员王磊,现在80多岁,还有赵国春、孙光宇,都是我县教育界的突出人物,也都80多岁了,我就逐个到其家中,获取口述资料,像体校副校长苏润年,他在八九十年代培养30多名获国家和国际体育比赛冠军,记得那个时期,早上4点,就到体育场领学生练习,红火一时。这些人物资料,都是抢救性的。
我本着既然写了,就要写好的原则,在编排过程中对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要进行多方考证,反复核对,以其达到完美。
我是这样认为的,人的一生匆匆而过,百年之后应该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东西,才能体现人生价值。而且,有关记载梨树历史人物资料并不全面,以前的历史很多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了,有些东西如果现在不留存,过一段也会消失,因此,挖掘、抢救、整理梨树县的史料迫在眉睫。作为档案人,留存史料是我们的责任。一个国家、一方地域,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重温、去铭记。那些苦难深重的历史,那些血火交织的年代,那些可歌可泣的名字……都留存于亲历者记忆中,容易随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一些历史看似寻常,收集整理出来却是十分艰辛。正因为如此,挖掘整理梨树文化史料意义重大,《梨树古今人物》书中很多资料,都是首次公开,它是研究梨树历史、了解梨树人物第一手资料。自古以来,地方志有“生不入传”的原则,这就导致了很多资料的内容缺失,不连贯。此书根据人物的事迹和特点,重史实记载,对健在者尤重访谈取证,资料真实可靠,这样就弥补了很多缺憾,它是梨树县地方志的重要补充。
但是,也留有一些遗憾。一是此书时间跨度长,资料来源不足,以及本人精力所限,致使个别重要的人物信息没有采编进来;二是篇幅有限,此书现在经过压缩后是360页,现在的字小,排版紧凑。像副县长一级的人物无法收录,因为从解放初到现在就有上百人之多。三是在编排及校对上有个别遗漏、错误,也是遗憾。
总之,在此人物书的编辑过程中,我本人也经历了一个思想受教育和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作为档案人,我愿为留存梨树的历史,维护资料的连续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再一次向一直给予《梨树古今人物》和我个人关注、支持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谢谢大家!
201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