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得江山,鲜血染征程
——记中共梨树县委第二任书记、烈士——沈洋
沈洋,原名牛绍文,1916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县一个工人家庭。生逢中国历史动荡转变的时代,便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他从学生时期开始就受进步思想影响,对共产主义有深刻认识。一边在校学习,一边在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开展党的工作。1931年,十五岁的小绍文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曾试图凭借知识改变民族命运,在不懈努力学习下,中学毕业后考取了东北大学。
1935年,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的罪行,大批学生流亡使他深切认识到只有革命斗争才能救家乡、救中国。于是毅然放弃学业,同其他学生到北平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要求保全领土的完整,掀起了救国新高潮。12月16日,他与同学们一起集合在鼓楼,穿过地安门、天桥、前门,一路撒传单、搞讲演,进行示威游行、宣传抗日。
1936年10月,在日伪军、警、宪、特全员出动实行残酷的大围剿情况下,他只身前往山东莱阳,加入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不久后,在新成立的战地服务团日夜刻印传单,深入城镇乡村,发动群众抗日。
1938年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调入胶东半岛八路军某部,先后任某部五支队组织股股长、营教导员、团长兼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期间与战友黎岩同志结成革命伴侣。
1943年底前往延安,入中央党校二部十六支部学习,同李德生、李砥平同在一个支部,参加整党整风运动。学习期间,黎岩带着女儿自山东穿过敌占区道道封锁线前往延安,从那时起,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1945年“八·一五”,日本侵略者投降,他把原来的名字牛绍文改为沈洋,意为怀念沈阳家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9月,同妻子黎岩带着不满两周岁的女儿沈宏丽,同党中央派往东北的大批干部一同从延安出发,几经颠簸,回到家乡奉天省(今辽宁),任辽吉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2月,上级调他到拉拉屯(今沈洋镇)组建兵站,负责救治伤病员和筹备军用粮食、饲草、军衣、军鞋和伤病员给养品等。兵站设在四马架屯大户杨荣、杨明家,他深入群众,征集大量粮食、饲草和其它军用物资。
1946年4月,沈洋调到梨树县任县委副书记,5月20日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分三路北撤,沈洋带一队从白碱锅转移到于家窝堡,渡过辽河奔向双山。当得知双山有国民党军一个团的情报后,沈洋率队绕路西行。次日到达地委驻地长岭县新集场。之后二地委遵照中共中央“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指示,决定整编成武工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沈洋率队从双山过辽河,回伸四马架、榆树台一带。
1946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廿三日),沈洋和县武工队的同志们在董家窝堡开完骨干分子会议,在返回拉拉屯的途中,路遇张景顺举报拉拉屯有一伙土匪。于是,沈洋立即决定让张景顺做向导,把武工队带到后岗子将土匪包围并消灭,为民除害。武工队员十分勇敢,跳上到房顶往院内扔手榴弹。土匪匪首李子云起初不知武工队有多少队员,不敢冒昧还击,就让土匪四处逃窜,分散武工队注意力。后来,屯中土匪高宪章打听得知武工队只有十几个人,匪首李子云收拢土匪,反扑回来。在激烈的战斗中,武工队员老红军谢成国壮烈牺牲。沈洋立即下令由自己和通讯员姜海山以火力牵制土匪,掩护战士小翟带领其他队员撤退。队员们安全撤退了,但沈洋和姜海山来不及转移,只好突围。在突围中,姜海山负伤,当地群众高殿文把姜海山背到屯外,帮助沈洋把姜海山放在马上,准备去四马架杨明、杨荣家隐蔽,还没走多远,年仅18岁的姜海山便停止了呼吸。沈洋把战友的遗体放在一棵树下,骑马奔往杨荣、杨明家。此时,杨家与土匪勾结,又怕被连累,将院门紧闭,不肯让沈洋藏身。这时土匪们追赶上来,沈洋身带两只短枪子弹全部打光。于是,调转马头试图奔向树林中,不想却被匪首李子云阻截在半路,残忍的将他杀害。沈洋中弹牺牲,年仅30岁。匪徒们把沈洋的马、枪、大衣和身上的公款经费都抢走了,只剩下一本被鲜血染红的笔记本。遗物笔记本里记录着沈洋同志每日繁重的工作过程,首页上写着:“丹心得江山,鲜血染征程,前仆后继”。这是沈洋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辉写照。这件遗物后几经辗转,由地委书记杨易辰转交到黎岩同志手中。
1947年6月,中共梨树县委镇压并惩处了土匪及伙同土匪杀害沈洋的杨荣、杨明等人,以祭奠沈洋的在天之灵。1948年梨树县全境解放后,为纪念沈洋烈士,梨树县人民政府把沈洋烈士牺牲地四马架屯改名为沈洋屯,把原大孤山乡改名为沈洋乡。1973年7月1日,中共梨树县委、梨树县人民政府在沈洋乡政府驻地修筑纪念碑,以示纪念。

|
沈洋(后排左一)与其战友 |
|

|
沈洋烈士纪念碑
|

四平日报2015年3月27日发表
|
《四平日报》2015 年3月27日 星期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