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树县的偏脸城曾为古韩州治所。从梨树县城往东北行四公里,跨过一条名叫昭苏太河的大桥,面前便呈现一道山岗。这道岗的半山坡上有一座已经是断垣残壁的古代城池,人们称它偏脸城。
这座城,大约建于辽代,金朝继续沿用。城内深沟的墙面上,尚留有红烧土堆层,从中可见当年曾经战火烧毁的痕迹。从元朝已开始废弃,仅剩有四墙的残迹。后来明、清两朝不断向塞北移民,这里便有汉人居住,将城内开辟为耕地。这座城,虽说面积不大,而在金代却是一州所在地。据《金史》记载,此城名韩州。最早的名称九百奚营,归临津所辖。是宋、金两国及金人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鲜为人知的是,偏脸城这个小小地方,在历史上曾经囚禁过北宋两个皇帝——宋徽宗赵佶与其子宋钦宗赵桓。
据《金史·太宗纪》记载:“天会五年(1127年)十月条载金人俘宋徽、钦二帝自燕徙居中京。天会六年(1128年)七月,以宋二庶人赴上京,入见乾元殿。封其父昬德公,子重昬候。十月徙昬德公、重昬侯于韩州。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徙昬德公、重昬侯于鹘里改路。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昬德公薨”。金人完颜氏为吞并大宋朝江山,打进宋京汴梁,俘虏了徽、钦二帝。先将他们在燕京囚禁一段时间,再押赴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押赴者中,还有被俘的后妃及随行人员1000多人。在韩州经过时,在此地暂停留两天。徽、钦二帝做了囚虏后,被金人囚禁在一个枯井里,终日坐井观天,再也吃不着山珍海味的御宴,受的是非人待遇。每天饭时,送给其父子的是残羹冷炙,不如金人鸡狗吃的,在井下坐的是冰凉板凳。
天会六年十月,金人为防备有奸细将徽、钦二帝抢走,下了密令,偷偷将赵氏父子迁移至韩州囚禁。在韩州坐牢时没有暖床热炕,睡在草铺的地下,徽宗与钦宗隔离监守,其后妃让金人奸淫玩弄。也不准他们与同被掳来的随从太监见面,全由金人看守。徽宗身边只有一个木板箱子,是从京都带来的,里边装着衣服与文房四宝。徽宗在韩州一切皆无自由,万分凄凉,每日以泪洗面。后来宋朝大将宗泽与岳飞特派遣几名汉人充做商人潜来韩州,用重金买通金人狱卒,暗通信息。宗泽与岳飞答应徽、钦二帝,决心收复失地,打进北国,迎接二帝还朝。徽宗得知此信后,心中稍有点希望。可是等来等去,却是“坐井空闻风扫北,囚牢不见雁归南”。
这一年春天,一日赵佶在一名狱卒的看守下去外面如厕。赵佶见监牢院内有几棵杏树,娇嫩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万分伤感。赵佶是位词人兼书法家,尤工书法,他的瘦金体是空前绝后的墨宝。今日见杏花开放,无限感慨,便寄情于景,灵机忽然上来,他要撰写一首新词。回到房间,打开箱子,取出纸笔,当即写下了绝笔词《燕山亭·咏杏花》。词曰:“裁减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燕山亭·咏杏花》上半阕,描写北国常见的杏花,实际是怜花哀己。下半阕写的是离恨哀情,千回百转地道出肝肠欲断的痛苦与悲愤。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个亡国之君,被俘至宋京汴梁,写下了《虞美人》绝笔词,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150多年之后,赵光义的子孙赵佶又受金人的残酷折磨而死在异国他乡。后世的词学家们对《燕山亭》评价极高,认为可与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媲美:“自足以千古传诵。”

古韩州治所
遗址
古韩州治所 位置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