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贵(1887—1940),男,原名李广忠,乳名连贵,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出生,河北省滦县柳庄人,熏肉大饼创始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李连贵携老母及四个弟弟逃荒来买卖街(今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宝德胡同落户。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冬天,李连贵租两间草房,开了个烧饼小卖点。他性格开朗,为人心地善良,带领弟弟起早贪晚,生意日益兴隆。
宣统二年(1910)春,有一双目失明老人领一女孩沿街卖唱,被警察打伤。他把老人背到家中医治调养,老人伤愈后出自感激救命之恩,把祖传熏肉秘方传给了他。他如获至宝,经过精心研究,多次实验,终于按秘方配料熏出独具芳香,具有特殊风味的熏肉来。一经销售,立即轰动了买卖街。
熏肉出名后,他又精心钻研改变大饼工艺。哥几个从和面到下剂、开片、烙饼等工序反复研究,摸索出了一个新的制饼方法。研制后的大饼,具有和熏肉相同的独特风味。大饼皮面金黄、圆如满月、层层分离、外酥里软、滋味浓香;熏肉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其具有解腻、解暑、健脾胃、助消化、引气、调中、消食、杀虫等药用功效,实为集美味药膳于一体的佳肴。
在吃法上颇为研究。可以饼肉分吃,可以用大饼卷着熏肉吃,也可以把肉剁碎,夹在饼层里吃,还可以把夹剁碎肉的饼回锅烙一下吃。还创造了相应的辅料,用水壶沏上大枣水,让进店的人先喝上一碗,吃饼配上葱蒜和甜面酱,吃完饼再喝一碗营养丰富的大米绿豆粥,更是别有风味。由于李家的酱肉干净、浓香,大饼柔软、层清、酥香,吃的人都称道:“大饼卷熏肉,吃起来没够”,因此常是座上客满,门庭若市,深受群众欢迎。
1935年,李连贵母亲纪红艳过世。李连贵做主,先后给二弟李广恩、三弟李广志、四弟李广居、五弟李广德娶了媳妇,扩大了店铺,修建了住宅。弟弟们都有了温暖的家庭,然而他自己还是孑然一身。
1936年夏,李连贵把店铺交给二弟管理,应朋友之邀去了通辽,与一蒙古妇女结婚,办起了烧饼铺,创作十几种烧饼,在通辽红火了起来。李连贵一生无子,二弟李广恩将长子李尧过继给大哥。
1940年,李连贵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阖然长逝,享年54岁。
1941年,李尧又回到梨树县生父李广恩身边。不久,李尧继承父业,在四平市道东北市场,专营熏肉大饼,店名“兴盛厚”,大门两侧悬挂“李连贵熏肉”、“大饼稀粥铺”,以示祖传。李尧又求教于名医对煮肉的铺料配方进一步调整改进,以丁香、紫莞、砂仁、肉桂五味中药为主要香料,辅以花椒、八角、鲜姜等,制出的熏肉不仅色泽棕红,肉味更加馨香纯正,余味悠长;且有抑菌、开胃、健脾、行气、宽中、助消化等药膳功能。大饼用煮肉的汤油调制油酥,成饼颜色金黄,饼分七层,外焦里嫩,焦而不硬,软而不粘,香酥可口。
1951年,李尧令其子李春生于沈阳市中街设立分号一处。1956年“兴盛厚”实行公私合营,改店名为“李连贵熏肉大饼铺”,李尧任经理;同年,又在火车站附近增设分号,技术也公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