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奎,男,1925年3月4日出生,梨树县小宽镇长兴村人,曾任小宽公社新风大队党支部书记,小宽公社党委副书记,省特等劳动模范,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7年任七区政府长山堡村副村长。1948年任长山堡村村长。1956年任福宁乡(全县93个小乡)党总支书记。1961年4月任小宽人民公社吴家(后改新风)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1976年3月任小宽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至1985年6月止,并兼任新风大队党支部书记。1976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小宽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1988年3月因年龄大,辞去新风村党支部书记职务。2013年12月病世。
1961年4月,为了改变吴家屯大队贫穷落后的面貌,王占奎被公社派去任党支部书记。他一人扛着铺盖来到吴家屯后,深入各生产小队考察,看地块,查土质,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情况后,为解燃眉之急,他从居住的长兴大队借了三千斤种子和一万斤草。春耕期间,早出晚归,走遍全大队,指导各小队农业生产。当年全大队收836吨粮,比上一年多收334吨,债务还清了,使常年吃不饱的人家也领取360斤口粮。这一年冬天,又带领群众治理了遭灾最重的辽河九道湾,在冰土层上打眼、放炮,加宽及疏通了一个长500米、宽15米、深5米的河道,改造良田3000亩,使1962年全大队产量比1960年翻了一番。1963年,带领群众挖了七条排水沟,把内水引入辽河,排除了内涝。1965年全大队产量过“长江”,吴家屯大队被评为全省十面红旗之一,人们高兴地把吴家屯大队改为新风大队。1966年全大队粮食产量上了“纲要”。1967年又跃过“黄河”,成为全公社“农业学大赛”的突出样板。
“文革”中,也没幸免,1968年被批斗罢官,回到了长兴大队。1970年新风大队换届选举,55名党员在逆境中又想到了老书记,王占奎二进新风大队任支部书记。他上任后首先开展科学种田,蹲点在三小队搞试验田,把农科部门的先进技术和外地先进经验做对比,积累了大量数据,全大队推广,队队都有试验田。还把青年人送到农业学校去学技术,还带领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大队购买了五台拖拉机,从春耕到运输开始机械化。1979年由于实行科学种田,产量上升到4300吨。1980年粮食亩产达1400斤,总产量达到5067吨,等于1960年产量的十倍还多,全大队650户社员分配现金百万余元,95%家庭有存款。他还带领群众走农工副相结合的道路,办起了机修、电焊、翻砂、草织等企业,总产值达25万元,公共积累170万元。1981年,大队开始了新村建设,当年规划建设六条大道,六排红砖瓦房,108间,3300平方米,41户社员住进了新房。
二十六年带领党员和群众艰苦创业,使新风村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成为省地县农业生产上的一面旗帜,个人获得县市先进工作者数十次。1965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1971年和1978年小宽公社党委两次做出向王占奎学习的决定。1981年小宽公社党委、梨树县委、四平地委分别命名他为“模范党支部书记”,并做出向王占奎学习的决定。1981年3月,他被选为省党代会代表。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五次进京开会,为梨树县农民争了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