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衙及祠庙的古联记述

标签:
文化梨树县梨树萧何明伦堂 |
分类: 梨树县遗迹 |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钱开震购地数段,建造奉化县署,位于买卖街偏南。建有大堂、二堂、知县宅、刑工房、班房、吏户礼房、厨房、监狱、役房马号以及零星小房统共八十九间有半,清朝有24任知县。民国元年(1211年)县署改称县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改奉化县为梨树县。民国十年(1921年)县知事尹寿松对县公署建筑修葺,大门和照壁之间挂有知事戴彰勋所书巨幅匾额:昌怀锁钥,奉吉咽喉,治分榆社,威镇梨城。期间有10任县知事。1929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至解放有5任伪县长。
梨树县内寺庙兴建,有资料记载见于道光五年(1825年)。清光绪四年(1878年)建县后增多,最为盛行于清代和民国期间,有200多个,比较大的有:文庙、兴隆寺、财神庙、关岳庙、天主教、永隆宫、永隆寺、万应寺、三官庙、姜公祠等。梨树县档案馆保存的志书及历史档案中记载了大量的古联。
县官钱开震自勉联:“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高。”
梨树孔庙明伦堂联:“辽水引为泮泽,愿斯民涤虑洗心,千秋后永沾德化;梨城筑作杏坛,萃多士秉经酌雅,九社中大启文明。”此联是奉化训导赵万泰题联,挂于梨树文庙明伦堂柱子上。梨树孔庙是1879年建于县署西南,今二中院内,内建有大成门、棂星门、礼门、义门、圣城门、贤关门、大成殿、崇圣祠及东西厢房10间,围墙300米,大成殿檐下悬挂光绪御书匾牌:斯文在兹。文庙东面是文昌宫,有庙门和正殿;西面是儒学,有明伦堂、思补堂、学斋等,围墙260米。
衙神庙联:“独处有神明,十目其严,常尊比奥;重来瞻庙貌,一心可鉴,尚默相予。”衙神庙在老县衙院内东厢房址,今梨树县委址庙宇三间。衙神庙主要供奉的是汉代的萧何与曹参二神。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后任相国,史称“萧何定律”,对西汉政权起到关键性作用。萧何死后,曹参继任相国,均从旧例,即“萧规曹随”。萧曹二人为古代地方官署衙门掌管文书的官员胥吏所崇拜,供奉求得保佑,官运亨通。还有胥吏神等。
梨树昭忠祠联:杰哉公等人三,慷慨誓师,塞草疾风悲劲旅;占得忠祠第一,馨香展祀,梨花残雪吊英魂。”梨树昭忠祠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初名三公祠,位于城内西南,三间庙门一间中祀。光绪五年十月重修。建祠起因:同治二年(1863)十月十二日,以滚地雷五为首六百多农民起义攻入榆树台,缉捕委员侯补佐领庆吉、侯补防御文楷、梨树分防照磨徐堂三人带兵百余人去镇压,寡不敌众,官兵被全歼,三人的尸体被焚烧。因三人死的壮烈,由昌图厅署十九社绅商曲桂卿等提议,上疏朝廷,修建专祠,供奉三人及历年“为国捐躯”官兵的神牌,陈文焯书写此联。
姜化南墓联:“肯使松花淘壮士,祇令梨树识将军。”——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