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识尘(1886—1946),字识尘,原名张国卿,又名张立中,祖籍河北省乐亭县张家庄。奉化县(梨树)小城子谷家窝堡人,中国同盟会会员。
清光绪初年,张识尘之父张英因家境贫寒,只身一人来到东北。娶妻谷氏生有二子镇卿、国卿。张识尘幼年在当地念私塾,后送到外地学习。念书期间,家里负债累累。张识尘没有负兄长所望,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先考中秀才、举人。清末年在河北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因学业超群,被选中送往日本,以官费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他接触了许多新生事物,产生了反清改革思想。回国后,张识尘为反清灭洋,追随孙中山等革命人士参加过多次起义,幸免于难。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张识尘参加了保路同志会,因参加赴京请愿被清政府拘捕入狱80天,后因形势的发展和同盟会的努力营救才被释放。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1912年8月,张识尘转为国民党党员。先后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15年在讨袁护国运动中,张识尘在山东革命党人朱霁青的部队中任军部参谋长,协同朱霁青等指挥中华革命军攻占高密、昌乐等县,并围攻省城济南,严重威胁了北洋军阀政府,为南方维护共和的护法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1923年2月,张识尘被孙中山任命为东莞县县长(清时为府尹)并刻印委送。1924年,孙中山委任他为漳州官产处处长,负责广东、浙江、福建一带清朝要员家庭财产处理,为革命政府筹集了大量资金,解决了经费的部分燃眉之急。
1927年,张识尘随大批政府官员到武汉工作。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张识尘与宁派政见不同渐受排挤。在1929年第三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同一些代表提出不利于蒋介石的建议被冷落。
1930年中原大战前,由于张识尘对当时时局心存疑虑,加之多年思乡心切,同时又有疾病缠身,遂向组织请假治病,回乡省亲。回家后生活上依靠侄子供养(前妻申氏只生一女,后妻宋氏未生子女)。
1932年,溥仪派伪满军政大臣张景惠劝说张识尘出面参与主持东北治安维持会,张识尘断然拒绝后,被冠以“政治犯”长期困闭于家中,严加看管,此后再也没能出去工作。
1940年,长岭和双辽的一股土匪窜入小城子街行抢,张识尘向土匪头子晓以大义,劝其不要欺负百姓,趁年轻力壮去抗日,为国家和民族出力。
1945年8月,日寇投降的消息传入小城子镇,躺在病床上的张识尘欣然让侄子扶起,说:“日本投降了,中山先生的民主建国思想要得以实现了”。这年冬天,梨树县委派小城子区的干部刘启新到他家看望。
1946年,张识尘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60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