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厚重。梨树人勤劳、勇敢,淳厚质朴,热情豪爽,光明磊落,不畏强暴,报效祖国,坚守民族气节,有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品质。数千年来,梨树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梨树县地处东北大陆腹地,吉林省西南部。南与辽宁省西丰县,开原县和四平市接壤;东北隔东辽河与公主岭市、双辽市相望;西与辽宁省昌图县毗邻。县境南北最大纵距10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92公里,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县城梨树镇,古称“买卖街”,距四平市中心仅15公里。
梨树全境属大黑山余脉的北部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多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微波状平原;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均为东辽河冲积平原,平原区占全境的80%。土地平坦,土质肥沃;四季分明,干湿适中,气候宜人;盛产五谷,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境内共有大小河流87条。东辽河宛如一条巨龙,环绕东、北、西北半境,奔流不息;招苏太河横贯东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梨树人。
梨树历史源远流长,据县境内河山乡长山村和刘家馆子镇张家油房村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认定,早在五千年前在梨树大地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肃慎、扶余、高句骊、靺鞨、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此地建有地方政权。古时地处中原政权边塞地区,是塞外各民族政权的垂涎之地。战事频繁,多为屯兵之所,军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北境。秦汉时期先属辽东郡,后入玄菟郡,是汉朝北境边塞,《奉天通志》载:“汉塞故址在今梨树、怀德境内,名老边岗者即是。”老边岗(今双河乡腰窝堡村),东向漫延几十里,越东辽河至今公主岭市秦家屯,均为驻军要地。东汉元初五年,夫余率军进犯,交战于此。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高句丽王宫秘密派遣军队进攻玄菟、焚烧侯城入辽东郡。同年秋又率马韩、濊貊数千骑兵围攻玄菟,夫余国王遣其子率军二万余人,加之州郡人员共力破围,斩首500余人,梨树仍为汉玄菟郡夫余属地。魏朝夫余臣服辽东郡,梨树为辽东夫余国属地。两晋时期,永和二年(公元349年),燕王派世子俊率慕容军等三将军,指挥一万七千多骑兵袭击夫余,夫余王被俘,掳其部落五万余人,夫余臣服于燕,但国号未灭,梨树仍为夫余属地。后魏(北齐、周)时期,高句丽文咨王三年(公元493年),因夫余国被勿吉所侵,降于高句丽,梨树为高丽属地。隋和唐代之初仍属高句丽。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亲率大军征伐高丽,破辽东、盖牟、白岩等十余城后,又于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率兵攻破夫余(今四平市一面城)等三十余城,分高句丽属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管辖,梨树县为安东都护府辖地。后来,海东数千余里,又被新罗、靺鞨所侵,梨树旋为靺鞨属地。再后靺鞨为契丹所逼,粟末部酋长大祚荣建渤海国,称震王,乘安史之乱之机,吞并海北地方五千里,成为海东盛国。《辽东行部志》:“唐季不能勤远略,辽东之地为渤海大氏所有。”渤海国于夫余故地设夫余府,梨树为渤海国夫余府属地。辽、金时代隶属韩州,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因“州非冲途”,将韩州治所从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迁于交通方便的旧九百奚营(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增设临津县,梨树属金韩州地,隶咸平府。元朝,至宁元年(公元1243年)契丹人耶律留哥集众,攻陷韩州和柳河县,自称都元帅,附于蒙古。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割辽河以东地隶属开元路,领有咸平府,梨树属开元路咸平府。明代废府置卫,初属三万卫(治所在今开原老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三万卫北部设辽海卫,此地更属辽海卫,隶辽东都指挥使司。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居住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族塔鲁木卫一部,在部落酋长祝孔革率领下南迁到县境叶赫河岸定居,称叶赫部。叶赫部向明朝进贡,明朝令置达喜穆鲁卫。梨树南部为达喜穆鲁卫所属。明朝正统年间,北部蒙古族福余卫发兵南侵,占据辽河两岸之地,县境北部为蒙古族福余卫所属。
清朝,梨树所处地域是清皇朝“封禁”之地,禁止汉人入境。清政府入关统治全国以后,把东北视为满族的“龙兴之地”,“皇家私产”。继修盛京柳条边墙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修开原至舒兰柳条边墙,沿边壕设边门、台。梨树境内设赫尔苏边门和上三台、四台子两个边台。以边壕为界,南称边里,北称边外。梨树境跨边墙两侧,南部即今石岭、叶赫、三家子、孟家岭四乡镇地,为盛京西流水围场一部,由吉林骁骑校和开原防御驻防,为吉林伊通州辖地。北部为内蒙古哲理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分藩地。随着国外帝国主义势力的逐渐强大,清朝政府在北部边境地区推行“实边”政策,陆续“解禁”,招民开垦荒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增加边防实力。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蒙王呈准招民垦荒,始有边里、山东、河北等地流民在此定居。随着移民日众,辟地日广、民间事物日益繁杂,昌图厅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在梨树城设梨树城分防照磨署,设经历、照磨各1员,管理地方治安和民间政务,始定行政区划为九社。梨树城原址在偏脸城。偏脸城原名昭苏城,元初城废名失。后因“此地多植梨”,称为梨树城。照磨选址时,因于昌图往来,间隔昭苏太河,交通不便,便在河南选今县城址建立照磨署,址易名随,仍称梨树城。首任照磨高涵。从建照磨起,在此后近60年中,清朝政府日渐衰落,帝国主义列强相继侵略和掠夺,中国各地人民起义不断爆发,梨树境内也相继爆发马傻子、王五等农民起义。清朝政府对边外之地深有鞭长莫及之感。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昌图厅改厅设府。同年正月,时任盛京将军的崇厚,奏请清廷拟升梨树为厅治。十月复奏清廷改设县治,清廷准奏,取原照磨署所在地社名,定名奉化县,隶昌图厅所辖。梨树始入政体,县衙驻地梨树城,区划沿用,名为:守善社、瑞祥社、新恩社、惠远社、永隆社、太定社、允顺社、恩化社、贞顺社,共辖472个自然屯。首任知县钱开震,加理事同知衔,并设典史、训导各1员。县城初期只有东西、南北各两条街道,呈井字形。四周挖壕蓄水,以做防御工事。壕上架桥以通出入。街口接民房筑土墙,置东、西、南、北四门,门旁设炮台,以做防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建,夯土筑墙围城,周长2670丈,墙高1.5丈,城墙筑垛口,高3尺。城内设马道,高6尺。仍置东、西、南、北四门,名称依次是:启文门、振武门、拱化门、致和门。梨树城俗称“买卖街”,“买卖街”之称远近闻名。
1899年,沙俄强征东北土地,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支线横贯梨树东西全境。此后又有四(平)梅(梅河口)铁路和四(平)洮(洮南)铁路建成通车,公路交通被铁路交通取代,梨树战略地位和商贸中心地位渐趋转移至四平,梨树相对冷落。
中华民国时期,废府、厅、州制,实行省、道、县制。1913年置伊通县,梨树南部为伊通县辖地。1914年奉化县因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改称梨树县,为奉天省洮昌道属县。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梨树县为辽宁省属县。
东北沦陷时期,“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梨树县为伪奉天省属县。1941年日伪政权设置四平省,梨树县划归伪四平省。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废伪四平省。1945年10月,辽北省工委成立,11月3日改称辽北省委,5日辽北省政府成立。同月,为适应战争需要,我党在铁路以东设置梨东县。梨树县隶属辽北省二地委、二专署。梨东县隶属辽北省三地委、三专署。1946年2月,辽北省委、省政府撤销,梨树县隶属辽西省二地委、二专署;梨东县隶属辽宁省二地委、二专署。1946年6月梨树、梨东两县先后被国民党占领。中共辽西省委改为中共辽吉省委。1947年5月,重建梨树县委、县政府隶属辽吉省二地委、二专署,
1948年3月梨树全境解放,原梨东县辖地改设梨东办事处。同年7月,梨东办事处并入梨树县。同月,辽吉省委改为辽北省委。梨树县隶属辽北省二地委、二专署。11月,辽北省撤销地委、专署建制,梨树县直隶辽北省。1949年1月增设辽西省,5月,中共辽北省委、省政府撤销,梨树县隶属辽西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6月19日,辽西省撤销,梨树县划归吉林省管辖,为省直辖县,仍驻梨树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