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儒汉,1913年1月生于山东省聊城市斗虎屯垢固村。他少年时期在本村初级小学和临清县高等小学念书,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11中学读书。1931年下半年黄儒汉耳闻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掠、抢的野蛮行径,深恶痛绝。1933年1月,他组织了反对11中学事务主任王一尘等人贪污的学潮,暑假被迫转到北京就读。
1934年黄儒汉考入北京大学,在学校党组织的教育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地组织和参加革命活动。1935年北京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一二·九”救亡运动,黄儒汉组织并参加了罢课、示威游行等斗争。
1936年寒假,黄儒汉和姜冠三在回乡过年时候,见到沈笑石等同学,交换了抗日救亡活动的形势和任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儒汉去延安,找到了军队,从此,他在八路军中转战南北。1939年1月—8月任中共连阳特别支部书记。
1945年奉命随军北上来到东北的沈阳。1946年2月被东北局分配到梨东县委任中共梨东县委副书记兼县大队副政委,3月16日与县里其他领导一起率领梨东县大队参加“二打四平”战役,利用山区山高林密的地形特点与国民党军队周旋,配合东北民主联军打击国民党军队,消耗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从侧面支援东北民主联军保卫四平。
1946年5月18日,四平保卫战到了最后阶段,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和主力做战略转移,梨东县委县政府和县大队开始东撤,张学珂带一部分人从南面撤退,郑洪轩带一连人和县政府的人员从后山撤走,撤到二龙山后,与黄儒汉、戴岱所带的队伍汇合。县委县政府和县大队过辽河后,到了伊通的大孤山又继续往东走,撤至桦甸,县委和县大队在此休息三天,走散的人又聚了一些。这样,根据辽宁第二军分区“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指示,梨东县委和县大队决定回到梨东县开展游击战争。县委副书记黄儒汉和叶赫区区长马安保带领13个人组成的武工队,返回梨东。
1946年7月份调入西安县,任中共西安县委组织部部长,协助县委主要领导,组织和领导西安县县大队开展武装斗争、支前、扩军、剿匪、土地改革等工作。1947年,他领导了西安县北片(建安)的土改工作,土改工作队在建安乡固圉村试点时,遭到土匪武装的围攻,黄儒汉接到报告,立即率队及时赶到固圉,在战斗中沉着指挥,击溃了土匪的围攻。1948年1月7日,他随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张学柯在北片固圉村检查工作时,一次偶然事故中不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时年35岁。
黄儒汉在西安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共西安县委、县政府为黄儒汉举行了追悼会,将他安葬在龙首山烈士公墓。为了纪念他,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西安县京剧团改名为“儒汉剧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