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西女真的乌拉、哈达、辉发、叶赫是四大强国,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而叶赫曾一度是四国中最强者,在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征战中十分威猛,努尔哈赤也曾经惧怕叶赫,其他的三个国甚至明朝朝廷、蒙古各王公都十分支持叶赫。
努尔哈赤于明代万历47年(公元1619年)将叶赫灭亡,时为叶赫东、西两城的领主的金台石(纳兰性德的曾祖)、布扬古叔侄二人,在城破后被绞死。叶赫国所属各城寨部众群龙无首,均投降了已经建立后金(即后来的大清国)政权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将叶赫国灭掉后,对叶赫的臣民仍然是比较宽容的。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记载“金台石死焉,卒以旧恩,存其世祀”,意思就是太祖高皇帝终因有旧恩在保留了叶赫那拉的后世祭祀权,没有加以灭族。那么什么是“旧恩”呢?原来在过去,叶赫部为了笼络努尔哈赤,将首领金台石的妹妹孟古格格(即后来的孝慈高皇后,皇太极之母)许配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虽然灭了叶赫,杀了他的大舅哥,最终还是念旧恩没有将叶赫灭族。
努尔哈赤没有将叶赫灭族,但是仍加以防范据《清纳兰性德研究》记载:“为了防止叶赫东山再起,不许他们留居原地,(金台石之子)德尔格勒、(布扬古的弟弟)布尔杭古等叶赫贵族和其他群众都被迁徙到建州(今天的辽宁新宾)。虽然声称:‘不论叶赫国中的善人、恶人,都一家不动。父子、兄弟不分离,亲戚不离散,原封不动地带来了。不动女人穿的衣服,不夺男人带的弓箭,各家的财物,由各主收拾保存’,但是不准他们聚居,而是分别编入满洲各旗,如德尔格勒隶满洲正黄旗,布尔杭古隶满洲正红旗等,以淡化他们的叶赫部落意识,使他们完全融入到建州女真之中。”后来叶赫部投降的这些人大多从龙入关去了。因此说,叶赫部灭亡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居住了。《梨树县志》记载康熙皇帝做了一首诗,《经叶赫废城》:“断垒新生草,空城尚野花,翠华今日幸,谷口动鸣笳。”“断垒”、“空城”说明当时的颓败,不要以为“鸣笳”是当地百姓列队欢迎的声音,声音是皇帝带来的仪仗队发出的。
1743年(乾隆八年),乾隆皇帝又东巡途经叶赫故地,凭吊古战场作了的一篇名为《望叶赫旧墟》的七律作品:“寒盟由彼义何甘,甲士当时祗十三。自是天心歆日角,几曾虎旅藉犀函。折冲底用称韩信,决策无须听耿翕。创业艰辛千古独,垂衣敢恃面临南。”乾隆在诗序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敬惟我太祖高皇帝以十三戍甲奋迹于此,复仇服众,遂成王业。谨赋其事,以示来许。”
叶赫后来重新有人居住了,但是这些人不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据《梨树县志》记载:“今住境内的满族居民,皆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由各地迁来。一为拨民实边而来。清朝入主中原,大部满族人民随龙入关。康熙年间,为保护满族发祥地,从山东、辽宁等地拨入一部分满族人,沿柳条边南侧定居,谓之‘实边’。今叶赫满族镇的李姓、张姓满族人,即为实边拨民。二为退役旗军返籍定居。清兵入关作战,满族旗兵随旗入关,退役后回原籍定居。今叶赫满族镇境内的费姓、傅姓满族人,即为退役回籍定居的满族旗军的后裔。三为定居的边台台丁、驿站站丁及其眷属。边台、驿站废除后,,原在边台、驿站驻守的台丁、站丁及其眷属在驻地定居下来。今住在叶赫满族镇境内的荣姓满族人,其先人即为叶赫驿站站丁。四为解甲归田的满族官员。今住孟家岭镇二道沟村的何姓满族人,其先祖即为居住在长白山的满族人,后编入正黄旗,充任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的近卫军。其后代苏拉常生,曾任吉林将军的部下的佐领,立有战功,解甲后赐田定居。五为当地驻军。光绪17年(1891年),吉林将军派驻叶赫、赫尔苏边门扎兰马队。马队撤消后,驻军在驻地定居下来。今住叶赫满族镇和孟家岭镇境内的关姓、赵姓、富姓、景姓的满族人,即为清代驻军的后裔。六为自行迁入。乾隆年间围场解禁后,从辽宁的金州、复州、海城等地迁入的满族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