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树县古遗址:二龙湖古城遗址

(2013-06-13 13:32:52)
标签:

古遗址

高东低

向西

人文景观

这是

分类: 梨树县遗迹

 

           梨树县古遗址:二龙湖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龙湖古城遗址

    二龙湖古城遗址位于吉林省梨树县石岭乡二龙山村北崴子屯,是战国晚期的燕国北部边城,距今2300多年。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35000余平方米。城墙由黄土夹砂石堆砌而成。有角楼和翁城,城内北部正中有夯土高台。城址内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铁镬、铁质马具,铜箭头及陶釜、罐、尊等器物,还有绳纹的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构件。陶器的特点具有较明显的战国时期燕文化的风格特征,对研究战国时期燕文化与东北地区的密切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该遗址是目前所知中国东北地区受燕文化影响最北的城址。这个古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当地和吉林省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物质文化面貌及复原当地和吉林省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历史都有其特殊的作用。这是迄今所知东北地区受燕文化影响最北的古城遗址。2001年0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急夸天下壮。”风景旖旎的二龙湖,不知给多少家乡带来了多少福址。以往,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二龙湖那少女般靓丽的湖光山色,有谁能想到,在它壮阔的胸襟中,还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燕国古城的发展和挖掘,又给可爱的四平接示一段永远的年轮。

    二龙湖,位于四平市、辽源市的交界处,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东辽河上二龙湖的源头是两股水脉。一股来自东辽县的辽河源乡,据说那里有几个泉眼,长年流水;另一股是来自四平市所辖的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孤山河,由这两股清流浩浩荡荡的汇集而成。站在二龙湖大坝的泄水闸旁,俯瞰湖畔两侧的二龙山,如同飞龙腾转,蜿蜒起伏,守护着二龙湖茫茫的碧波清浪。早先,二龙湖是个叫滴答嘴子的地方,常年滴答水,人们叫它埕子,埕子上有珍珠,旁边有两座山,是二龙山,因此又称二龙戏珠。虽说滴答嘴子流水少,但由于常年不断,滴出了一眼几十丈深的水潭。深潭之水漫口溢出,又被珍珠山拦住,形成了辽阔的的湖面,湖水又被二龙山环抱。所以,人民叫它“二龙湖”二龙湖盛产青、草、链、鳙雨和池沼虾等水产。二龙湖被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一湖碧水烟波浩淼,风光秀丽。春天有各种候鸟、水禽来这里繁衍栖息;夏天漫山野花竟相开放;秋天各种野果、菌菇信手可采;冬日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二龙湖不光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二龙湖古城遗址就在二龙山水库大坝南端的山岗上,在杂草中竖立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二龙湖古城”,系战国晚期燕国北部边城。

    战国时期,因战事频繁,各国争相加强防御工事。当时燕、秦、韩、赵、魏等国都筑有长城,燕国为了南防齐、赵,也修筑了长城。从形势图上可以看燕国的长城有南北两条。北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北),同时,燕国还在国内修筑了大量城堡,用于防御入侵之敌和对外扩张。但由于燕北长城到辽宁彰武以东就再没有发现城墙,所以燕国北部疆域的具体范围尚无定论。过去史学家一直认为燕国长城的走向应该是河北张家口、内蒙赤峰、辽宁省北票、阜新、彰武、法库、铁岭、抚顺、风城、宽甸、丹东入朝鲜,如此,,则基本是沿辽吉分水岭为界,西为燕地,动为土著人居住。多年来,燕国的北部疆域究竟在哪里,一直因燕国北长城遗迹的部分“失踪”而显得扑朔迷离。吉林省文物行政部门在1983年文物普查是发现了四平二龙湖古城遗址,但当时有人认为是叶赫古城,并未进行考古发掘,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85年,一位对考古十分偏爱的部队战士,曾多次去二龙湖古城。他意外地发现许多不同于辽金时期的一些有纹饰的陶片。经过多次查阅资料,竟发现这些陶片是汉代以前的东西。从而,这些陶片立即引起了省内考古人士的关注,专家们提出了二龙湖古城应为战国到汉处时期古城的论点,使二龙湖古城的“身世”更加神秘。为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二龙湖古城的大型考古发掘在2002年全面展开,千古之谜披露于世。

    二龙湖古城址平面呈现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周长700余米,城墙由黄土夹砂石堆砌而成。城内地势西高东低,城内有角楼和翁城,城内北部正中有夯土高台。一期发掘清理,发现了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浅穴式房址16座。出土器物十分丰富:石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玉器、玻璃器等各类遗物多达800余件。考古人员发现,城内的房屋遗址都是东西向,顺着城墙整齐排列,靠近城墙有派水沟,个别房屋的居住面上,至今保留着较多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其中有兵器、马器,甚至发掘出许多女人用的六边形色棒。在清理房址中,较为重大的发现是房址内高高突起的长方形灶台,灶台在房内一侧,附近均有一个折肩翁。灶台上通常都有三个红烧土圈,其前两个为釜孔,既蒸煮用的灶,第三个孔是烟道孔,当时的居住者将炊煮用具放在两个釜孔里,然后在灶下烧火,两个釜孔先后受热,烟由第三个孔排出。灶台以废弃的陶釜为灶门,以平整的页岩板砌灶台,以陶管做烟筒。这种有釜孔的长方形灶台,其形制与辽阳汉墓出土的陶灶相似。城内的房屋也与中原人使用的房屋相似,四周都有深深的柱洞。出土的一个较大的房屋遗址内不仅四周有柱洞,房子的中间也有两个,是隔离房屋用的间柱,可见当时人的房屋开始出现“套间”

    此外,城内出土的遗物中有许多都是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如内戈式铁镰,形制与河北省兴隆县战国矿遗址出土的双镰相同,其中一件内戈式铁镰上有燕国铭文“右止”二字。饕餮纹铜带钩在吉林省首次也是发现。出土的43枚三翼有銎式铜镞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铜镞形式。城内还出土了放置废物用的灰坑七个,排水沟三条。这些遗存足以证明二龙湖古城为战国晚期至汉处遗存,当时占据东北的燕国的文化分布范围已达到着一地区。古城内东南角地层堆积第五层为筑砂红褐鼓腹罐等遗物,形制和做法与第四层的战国文化堆积截然不同。在古城东墙中部有一条城内排水孔道,北侧城墙之下,迭压一座圆形浅穴式房址,瓢形灶址位于房址正中,居住面平坦坚实,在此出土了石刀、石斧等。这种土著文化遗存与古城墙之间的迭压关系,证明筑城前此地已有人居住。

    推测这个古城约在2300年前曾有士兵居住,驻守边疆。因为从各地发现的燕国遗址来看,四平附近没有发现其他的燕国古城,而燕国北长城的“失踪”也是可能是当时将长城改做边堡的形式,同样起到防御作用。所以该古城是燕国向北突进时,设立的军事边堡。从形制与规模上看,这里有可能又是一个燕国的县城。

    专家的论证是完全可信的。公元1027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封召公大于燕,建都于蓟。从战国形势图看,燕长城东起今丹东,奔西北,转西,再转西南。东、西辽河在今辽宁省三江口镇汇合后,向东南流去,然后转向西南,再向东南流入渤海。辽河流经最东边的转弯处,与燕长城的最北处交叉,交叉点经约在今辽宁省铁岭市之北。燕长城由此向辽西延伸,继而大体沿着今辽宁与内蒙古的边界向西南进入河北省。而铁岭距二龙湖仅一百多公里。把鱼米之乡的二龙湖古城遗址作为燕长城外围的要塞据点来思考,是完全符合当时防御思维的。而燕赵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今天的四平人也因这一古城遗址的发现,倍感骄傲和自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