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君,1881年生于梨树县大房身乡梨树贝屯,于1940年前后在通辽病逝。14岁拜周兴为师,取乳名“扣子”为艺名。会戏150多出,经常演出而又受观念欢迎的剧目是《寒江》、《高成借嫂》、《小天台》、《西厢》等几十出。
清朝末期,周短子的高徒耿君等,把梨树二人转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耿君可称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耿君能将“杂耍”成功地纳进二人转,应该说对二人转的发展是个较大的推动。就是今天,能象他那样表演二人转的丑角也较鲜见。
他嗓音宏亮,表演活泼,相出众,口有哏儿。把戏曲中的刀枪把子、马戏团里杂耍等,根据剧情揉进戏里,增添场上演出气氛,博得观众的喝彩。他演唱《寒江关》走的矮子比别人走得矮,看上去就象膝盖着地似的,走得快,象“野鸡子”,走得稳,头顶上放一碗水围着上装转圈,水不洒一滴。有时他边走矮子边卖丑相,把蜡烛放在嘴唇上,两腮往里,围着上装走矮子。
“打梢子棒”(即彩棒)。当时丑角下场手持道具多数是一个彩棒。耿君的彩棒要比别人长一些,一头拴个小铜晃铃,另一头系红布条。演《双锁山》唱到高君保跟刘金定比武时,就以彩棒为兵器,大喝一声“着打”!便舞动起彩棒。他除了将大秧歌中的“霸王鞭”打法全用上之外,自己还有发展,有刺杀,有轮旋,有迎,有挡,利用自己的全身各部位将彩棒磕得哗哗山响,耍得溜圆。
“单刀架”。耿君的演出道具还有一把单刀,这是和其他二人转唱丑的最大的没。耿君演《时迁偷鸡》时,上场确实象“贼溜子”一般。配合他的“贼动作”先说几句“黑话”为口:“呀!梆子响了(即狗吠了)。梆子一响,老坏种(打更的)出来了,秧子没老呢(当家的没睡觉呢)。车动铃当响了(老娘们出屋孩子哭了)。呔!远盾一片好水,有水必有鱼。有鱼没鱼搭上一网!”说着一个“翻身”,接着就耍一路单刀。
“耍脖套子。”耿君演《白蛇传》的拿手功夫是“耍脖套子”。他在进入法海角色与白蛇对阵时,将镲挂在脖子上,既当作佛珠,双当作“流星”。摆身摇头,耍得风雨不透,观众不给叫好不收。据他的徒孙姜国恩讲,有一次演出《白蛇传》,耿君又耍起“脖套子”,就在他兴致正浓亮绝活时,系镲的麻绳断了,那镲飞到上门槛子上,将门槛子砍了一道手指深的豁口,险些发生人身事故。
“上台有台缘,下场有人缘”。这是对耿君做艺和为人的真实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