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内柳条边走向
在东北,曾有一条“绿色长城”,它守护着清朝的200多年间长白山黑龙江地区的龙兴之地,即柳条边。柳条边始修于康熙九年(1670年),柳条边全长2580里,以开原作为交点,呈“人”字形,分成了西、东和北三段。最早采用明代边墙划分界线的东、西两段,称之为“老边”。后又在北面新修筑自威远堡向北经今四平、梨树、伊通、长春、九台至舒兰的亮甲山一带边墙,称为“新边”。新边全长345公里,其经梨树县内东南地带部分的柳条边70华里,已成为本县治内清代历史遗迹。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西南——东北走向,其间经3个乡镇、7个村屯。柳条边是用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3株,每株间再用绳连以横条柳枝,在土堤外侧掘一深8尺,上宽8尺,底宽5尺的深沟,以禁行人渡越。清杨宾《柳边纪略》载“古来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掘壕于其外,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吉林省梨树县的四台子村、上三台村、上三台水库等地名,都可以找到柳条边台文化留下的印迹。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如今柳林虽已不复存在,但田间堤壕、痕迹随处清晰可见。西端起点自山门北8华里塔子沟腰窝堡屯南3华里处,向北偏东延伸,有四梅铁路及公路通过,故此段边壕遗迹毁坏严重,辨认不清。再向北5华里,越条子河支流,此段壕深不足1米,宽2米许。从姜家岗子至南河夹信子一带地处丘陵,尚可辨认柳条边走向。再向北约10华里,通过三家子放牛沟、仙马泉,遗迹断续不清。再向北7华里越后家子与鲍家屯之间,边壕保存较好,深1米多,宽2米多。再向偏东9华里达上三台,边壕遗迹保存较好,深宽各2米多。再向北偏东延伸5华里,达后窑沟、侯家屯,此段地广人稀,遗迹保存亦较好。再向北经东太阳沟、大顶子山、曹家屯,可达四台子,此段遗迹也较明显,四台子林场门前的大沟就是原来的边壕。其下为边沿子、大水口、拉腰子屯,边壕既宽又深,每当雨季遂成排水沟。再东行10华里,通过杨树甸子屯西,便是赫尔苏边门旧址。再东行百米即达东辽河,柳条边隔河入怀德县。
梨树县境内仅有赫尔苏边门,也称克尔素边门。设有边门是为了严格控制边里边外界限,新边共设有4座边门,28个边台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赫尔苏边门是其中之一,它是当年入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的必经之路,这里道路狭隘,边门仅容一辆大马通过,边台设台丁40名,台厂是“由汉人入籍人充之,种地免税”,俗称“边台人”。边台并不像墩台与烽火台一类的土台子,而是柳条边区域性的行政管理机构驻地。赫尔苏边门所在的村今天已改名为赫尔苏村,属孟家岭镇辖。
当年赫尔苏边门,置有门楼一座,以青砖、石料、木材、灰鱼鳞瓦构筑而成,门楼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高6米。其门洞宽高各2米,悬挂竖匾一块,既“克尔素边门”,边署“吉林所属”四个字。门洞两侧置耳房,一边做囚室,一边住巡差。门楼南北向的路旁设有御衙门、满汉八旗兵营和库房等。设有防御、笔贴式、领催各1名,满汉兵丁20名,防御员以资镇慑,笔贴式登记档案,领催专司应付,兵丁掌管边门启闭,稽查行人出入。经过边门的车马要纳税,出边200文,进边400文,不走边门,谓之“犯边”,以罪论处。
在封禁区内偷采东珠、人参、蜂蜜,捕水獭的,根据情况处以鞭刑、杖刑、徒刑、流放直至绞监候等刑罚。修建柳条边时,整个东北地区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不可能为如此浩大的工程提供众多劳力。原来,如此众多的劳力全是因反清抗清及“逃人”等获罪被流徙到此的“犯人”,挖壕沟及修筑土堤等工程全由这些“犯人”承担。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经历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又经日俄战争的破坏,早已不见了当年风貌,边上的一些柳树被砍伐殆尽,赫尔苏边门岁久失修,砖瓦自行脱落,于1958年拆除,仅有部分地方的田间堤壕遗迹还清晰可辨。梨树县将要把“柳条边”遗迹,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遗迹二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