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来苏(1884—1968),男,原名钱启隆,字叔常,后改名钱拯,字来苏,一字太微。奉天省奉化县(梨树县)人,爱国诗人,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他幼时家境甚优,祖父、父亲均任清朝二品大员。祖父钱开震,于光绪四年(1878)任奉化县第一任知县,父钱宗昌,曾任《奉化县志》总校,吉林道署吉林提法司使,兄弟七人,钱来苏排行第三。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不到一年,因日俄战争爆发弃学回国。在奉天(今沈阳)创办了辅华中学,后因经济困难而停办。在奉天结识了商震、蒋大同等革命党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随同父亲钱宗昌来到吉林市,帮助父亲创办法政学堂和陆军学堂,推荐革命党人入校任教。后来钱宗昌开设了吉林印书馆,又创办了《吉林报》,钱来苏担任编辑,利用报纸启发民智,宣传革命思想。
清宣统二年(1910),考入保定军需学校,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派往东北,参加辽阳立山屯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直到清政府被推翻后才获释。同盟会改组后,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五四”运动时在保定育德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任教,指导组织保定学生联合会,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
1927年,任张作霖的秘书长,后在哈尔滨任东三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参议。“九一八”事变后,目睹家园沦丧,秘密筹款援助抗日部队,写诗抒发爱国情怀,在《“九一八”国难后有所见闻,愤而赋此》诗中发出了“丈夫生死寻常事,留好头颅待价沽”的铿锵誓言。东北全境沦陷后避居北平。1933年长城战役后,他受东三省党务驻平办事处派遣,出关调查日寇在东北的侵略罪行。故地重游,已是风云变幻,江山易色,他曾作《重游龙潭山》一诗,其中有“把酒新亭谁共语,怜余垂老总飘蓬”等句。
1937年“七七”事变后,辗转到达陕西宜川,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事。常与八路军驻第二战区联络处往来,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遂于1942年末毅然脱离第二战区。
1943年3月到达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延安的新气象,使他感到一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就在眼前。在《新年有感》中写出“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的诗句。在《太微六十自状》传尾赋诗一首,基本概括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诗曰:“入世漫漫六十年,危船颠簸浪滔天,残山剩水伤心尽,旧恨新仇过眼烟。长剑飘零锋自利,故乡沦落雁空传。衰年蓦遇桃源路,且结渔樵不解缘。”
1947年,参加了保卫延安战斗,随后跟随部队撤离延安,东渡黄河,在征途中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1948年5月,成为中共正式党员。1949年,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68年12月3日逝世。
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爱国诗篇。二战时期,“请缨不许,愤而为诗”共写600余首,集名《孤愤草》,抒发对蒋阎集团卖国独裁,反共残民之愤怒。到延安后,继续写作,参加了怀安诗社。抗战胜利后所作集名《初喜集》,1951年印成《孤愤草初喜集合稿》。到1951年时,共创作诗1400余首。后来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十老诗选》收进钱来苏诗作20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怀安诗社诗选》收进钱来苏诗作41首。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钱来苏诗选》,选录了各个时期的作品250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