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树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2012-07-29 15:08:30)
标签:

音乐

杨排风

梨树县

二人转

牡丹奖

分类: 梨树县文化

 

        梨树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盘点梨树二人转的发展历程,可谓大事好事接连不断。2010年梨树县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二人转之乡”称号,中国曲艺最高奖——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亦花落梨树。由中国曲协和吉林省文联主办的“东北三省二人转文化文坛”,在梨树召开,来自北京和东北三省的理论家、二人转研究学者等近80人会聚于此,不仅集思广益,纵论二人转的发展走向,而且对梨树二人转的历史渊源和目前的繁荣现状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认识。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了这块蕴藏着深厚二人转文化的土地上,“二人转之乡”梨树因此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艺术芬芳。


  曾经辉煌:“八大戏班闹梨树”
  二人转,是关东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地域艺术。它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影响遍布东北各地。能够称得上“二人转之乡”的地方,在二人转发展历史上必然有着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突出之处。梨树县2009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二人转之乡”。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上,二人转艺术几百年来前承后继,不断发展。不仅历史久远,人才辈出,而且剧目浩繁,民间普及广泛,一直以来在省内、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深远的影响。享有“二人转之乡”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梨树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悠久的人类历史,创造了悠久的文化艺术。

    二人转在梨树最早的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清嘉庆末年,即公元一七八零年以前,其雏形孕育时期还会更早,有近300年的历史,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产生的。

    民国时期,梨树县的二人转发展已新人辈出,班伙济济,除了“八大戏班闹梨树”外,还有五人一伙六七人一帮的临时小戏班,这样的戏班多数是随着秧歌队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1840——1850年,梨树的二人转在县内已形成了相当的演出规模,其发展已影响了周围各县。这时已有著名艺人周兴(周短子)在梨树西部(今靠山乡、刘家馆、沈洋、榆树台一带)组班,吴广金(1834——1919年,艺名吴三儿)在梨树东部沿辽河(今东河、  家、孟家岭一带)有时过河到怀德(今大榆树、南崴子、放马沟范家屯一带)组班从艺。1852年(咸丰二年)怀德县刘房子一带的著名艺人“林大寡妇”和“周半拉子”等首次来梨树,两县艺人聚会梨树磋商技艺。

      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了1870年,梨树的二人转不仅遍及县内全境,而且不时流入郑家屯,或在茶馆,或在农贸交易场所打场做艺。也到今天的双山、新立一带农村集镇演出。其繁荣之势,震惊了当年的官府衙门。当年奉化(今梨树)县曾出示查拿蹦蹦戏告示。亦经知县先后查拿,然而“野火烧不尽”,这株“车轱辘菜”艺术依旧是“春风吹又生”。知县大人不仅没有查拿住,且愈查愈演,愈拿愈唱。

      清朝末期,,又将梨树二人转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杂耍”成功地纳进二人转,应该说对二人转的发展是个较大的推动。       

  在民国时期,梨树县从艺人员超过百人,经常演出的剧目有300多出,小曲小调近180个。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岳永丰班、金凤山班等8个戏班,唱遍了整个梨树及四平、双辽、怀德和辽宁北部诸县,远近闻名,故曾有“八大戏班闹梨树”之说。

    1948年,梨树全境解散,一向被封建统治阶级鄙视,打击的蹦蹦,也随之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获得了新的生命。全县九个行政区(一区梨树、二区十家堡、三区郭家店、四区万发、五区小城子、六区榆树台、七区孤家子、八区刘家馆、九区喇嘛甸)相继成立了以演出二人转为主的区办小剧团。 

      196455日至29日,吉林省第一次二人转工作者学习会在梨树县召开,

      19781218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全国第四次交代会召开,文代会召开,文艺春天到来。梨树县二人转剧团重新组建,被下放到农村和工厂的二人转演员董孝芳、郭玉芹、高春艳、李海龙等人陆续回团。

      197810月重新组建起9人的戏剧创作组

      197955日,吉林省二人转工作者第二次学习会在梨树召开。自此,梨树县二人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1987年,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演出的二人转《美人杯》做为吉林省唯一的剧目代表吉林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节,引起轰动。《写情书》又夺得国家第二届“文华”剧目奖。

    2010年我县二人转演员赵丹丹以新编古装剧目《香妃梦》荣获牡丹奖表演奖,她是我省继2008年在第五届曲艺牡丹奖评选中,著名二人转演员闫书平和董玮同时摘取牡丹奖后,又一次摘得曲艺牡丹奖。

    2010年912-14日,东北三省二人转文化论坛在梨树县成功举行。

    2011年7月9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梨树县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唯一)“授牌仪式在梨树隆重举行。  

                                梨树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名家辈出:诞生四位首届“十大转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梨树二人转的发展日新月异,名家辈出。先后涌现了著名二人转剧作家赵月正、苏景春、陶秋然、王亚军等,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孝芳、董玮、白晶、陈淑新、王颖等。同时还有100多部创作剧目参加了省级以上的艺术节和汇报演出,其中单出头《南郭学艺》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时,受到中央领导和曲艺界前辈的好评。二人转《美人杯》获得首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在全省第一届二人转“十大转星”评选中,梨树二人转演员董孝芳、董玮、白晶和陈淑新同时当选“十大转星”,被传为佳话。在全省第四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上,梨树地方戏曲剧团团长赵丹丹凭借在二人转《香妃梦》中的精彩表演,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2009年,梨树二人转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全民同“转”:政府扶持打造文化产业
  从产生到兴盛,再到繁荣普及,作为一种传承着梨树大地人民精神血脉的地域艺术,二人转历经近300年的发展,虽几经演化与变迁,却仍历久弥香。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承二人转的价值和地位,梨树县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县里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为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提供经费保证,满足剧团排练、演出的一切费用需要,并且修缮了排练厅,改善了剧团条件。同时在机构改革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为剧团增加了7个事业编制,选聘优秀年轻演员充实到演员队伍中来。此外,每年对一些重点创作项目进行资助,鼓励创作生产优秀的作品和打造精品。几年来,共资助二人转创作项目10多项,出版《梨树二人转》、《赵月正作品选》、《王亚君作品选》、《转星董孝芳》等二人转艺术相关作品4部。同时,加大对民间二人转艺人演出的管理整顿力度,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倡导和支持他们创作演出内容健康向上的二人转作品。同时,县文化馆和农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等还举办二人转艺术培训班,并组织农民小剧团汇演等,发现和培养青少年艺术人才,为二人转艺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础。目前,已经累计招收学员1908人,有上百名学员进入到省内外各二人转专业团体。
  不仅如此,梨树民间二人转团体及演出活动更是火火红红。据调查,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业余二人转小剧团26个,民间二人转艺人近千人。这些农民业余剧团农闲时广泛活跃在全县各乡镇,并辐射到周边各市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产业。
  梨树二人转,历史上曾以自己的风雨历程灌溉、滋润和繁荣了二人转艺术;而如今,它在不断的创作与演出中继续凝练升华,完善丰富,变得愈加成熟和璀璨。

    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承二人转的价值和地位,梨树县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先为县地方戏曲剧团提供经费保证,满足剧团排练、演出的一切费用需要,并且修缮了排练厅,改善了剧团条件。同时在机构改革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为剧团增加了7个事业编制,选聘优秀年轻演员充实到演员队伍中来。此外,每年对一些重点创作项目进行资助,鼓励创作生产优秀的作品和打造精品。几年来,共资助二人转创作项目10多项,出版《梨树二人转》、《赵月正作品选》、《王亚君作品选》、《转星董孝芳》等二人转艺术相关作品4部。同时,加大对民间二人转艺人演出的管理整顿力度,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倡导和支持他们创作演出内容健康向上的二人转作品。同时,梨树县文化馆和农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等还举办二人转艺术培训班,并组织农民小剧团汇演等,发现和培养青少年艺术人才,为二人转艺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人转之乡梨树作品:杨排风:赵

 

 

       昭苏纪行——梨树瑰宝二人转(上)

 

 
 
 
 

昭苏纪行——梨树瑰宝二人转(下)

 

 
 
 梨树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