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字三个口,说你又说我。我品世间人,世人也品我。
谁人背后不被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议论别人好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东北人叫这“唠嗑”,四川人叫“摆龙门阵”,上海人叫“嘎塞无”⋯⋯我们在张家长李家短、隔壁小三王麻子的对话中交换了信息,表述了思想,分清了“敌我”,增进了友谊,达成了共识。每个中国人都在议论别人和被人议论中幸福地生活着(恶意的谣言除外)。这一让外国朋友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生活习俗(外国绅士们把议论别人的私生活视为不道德行为)的源头可以追述到汉末至魏晋那个年代。
在那个科举考试还未出现的时代(隋唐开科取士),士人若想入朝为官,必须得到人们的好评。东汉名士许邵就喜欢品评人物,并且每月更换不同主题定期品评,号称“月旦评”(许邵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种评选活动从汉末的民间私人组织发展到曹丕时期官方组织的品评。“九品中正制”把时人按上、中、下分三等,每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等,形成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六九等。这一制度的出现让寒族们看到了入仕的些须曙光,但总的结构还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评来品去,人们的思维模式难免会形成习惯,产生惯性,凡事都想套用这种方法。因而,一时间文章有《文品》,棋有《棋品》,书法有《书品》,诗歌有《诗品》⋯⋯谢赫同学感应时代的潮流应势推出了《画品》。品论了从三国至梁,画家27人(现存的评论人数,可能以前更多,但已遗失了)。品评这种被外国绅士们视为不齿的行为我却要拍手称好,正因为中国有无数这样的品论存在,我们这些后人才能如此轻松地了解中华民族二千多年前的文化,才能体验魏晋风流的精彩。
谢赫是齐梁时期的一名宫廷画家,生平不详。(估计是地位低下,没有资格被列入传记。同样被谢赫列为第一品第一人的陆探微也是画工,也没生平记录,而与陆并名的顾恺之却记载颇多,其中原因显而易见,顾恺之是贵族出生)。但谢赫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在皇宫上班,而且自己画画也不错,得皇帝喜爱,所以皇家收藏谢赫得以观摩、品鉴。齐梁时期皇家书画收藏非常丰厚,这些家当的累积是从前文提到桓玄(老作弄顾虎头的小子)开始的,“⋯⋯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己,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但是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皇帝的收藏当然也要跟着搬家。玄败后,先归宋后又归齐。南齐高帝萧道成“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手,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这里提到南齐高帝萧道成品评了四十二人的绘画,给他们的绘画分了等级(只是分了等级)。谢赫在自己的《画品》中写到“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这句话表明谢赫所评论的画家的等级是本来就存在的,他只是删除了最差的一部分人,并且加上了自己对每个画家的评价。现存《画品》记载了27人,分为六品(第一品五人,第二品三人,第三品九人,第四品五人,第五品三人,第六品二人)。在《画品》序言部分谢赫说到:“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之论在谢赫写书前已经存在或已有雏形,但把“六法”详细归结起来,并按照“六法”理论来品藻画家,谢赫是第一人,谢赫的《画品》是现存此类书最古的一本,是后续者如姚最《续画品》、李嗣真《续画品录》等所不能比的。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