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是也”我们提到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理解“气韵”两字。有些学者把它简单解释为“神”即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当然它蕴涵着这个意思,但“气韵”两字比“传神”更深刻,更形象,更耐人咀嚼、品味。古人说话都很精简,能一个字表达的决不说两个字。比如“勤俭”二字既要勤又要俭,要开源也要节流。“气韵”两字也是如此,表达的绝非一个“神”字,有“气”和“韵”二意。
《广雅⋅释言》云:“风,气也。”人物品评中常用到“气”字,同时风、气、骨三者同义。如说卫玠有“清胜之气”,王羲之“高爽有风气”,“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王右军”,“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这里要注意的是谢赫写的这个《画品》是专门针对各个画家的人物画提出的评论,所著《画品》的观点受到玄学的人物品评的严重影响。
韵字最早运用在音乐上“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后来运用到人体“韵者,态度风致也。”形容人的神态、风姿、气质。“风韵遒迈”、“拔俗之韵”、“雅右远韵”。韵指人物流露出的品质、气息、味道。比如前些日子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寻找具有清纯味道的静秋在网络上广招非议。何为清纯?它不是指身材、容貌,而是人全身透出的韵味。但这个韵味又是建立在身材、容貌的基础上的。张艺谋挑选出的女演员如果膀大腰圆,又或歪瓜裂枣,任她再青涩、再干净、观众也很难在她身上找到清纯的感觉。所以韵来自气,气生出韵。
用“气”和“韵”来评论人物,“气”可简单指人的骨骼,“韵”可简单理解为人的肌肤,气质。“气”代表一种阳刚之美,“韵”代表一种阴柔之美。在绘画中,气韵既要象顾恺之所说在“阿睹”中体现出来,又要在人物的形体,仪态,举手投足中体现出来。而形似未必就可以神似,要“气韵生动”必须神形兼备。
谢赫用“六法”的标准写出的《画品》又分六品,他在序言中写到“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章”就这一句,阮璞先生提出谢赫六品的安排是有意思的,“‘六法尽该’者列为第一品,将六法‘迄无适善’者列为第六品,其间大量‘各善一节’者列中间各品”。谢赫《画品》现存27人,下面列举我们较为熟悉的几人。
第一品第一人 陆探微
陆探微苏州人,南朝宋明帝时著名宫廷画家,常伴宋明帝身边。谢赫赞陆探微道“穷理尽性”陆之画把人物的理、性表现得穷尽了,不可能再有更好的了。“事绝言象”陆之画决不会被表面的东西所掩盖,而是深察其本质,如同九方皋相马,识其质忽其表。“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承前启后,从古至今,陆探微是卓越的第一人。上品不足以表达他的伟大,只委屈列为第一品第一人。
第一品 第二人 曹不兴
三国时吴国人,《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曹不兴“孙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时称吴中八绝。”谢赫道“不兴之迹,殆莫复传”不会再有了!“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谢赫看见的也只有一条龙,但是“观其风骨,名岂虚成。”一条龙已足够看出曹不兴画技之精湛,风骨之高峻,他的盛名不是虚得的。
曹不兴还被誉为吴国画佛像的第一人。佛像的造像在衣饰上前后时期主要分两种风格:“曹衣出水”(穿着丝绸类衣服从水里出来,肌肉线条全被人看见,跑光了。)和“褒衣博带”(文弱书生穿宽大长衫,飘逸的长衫下看不出有几两肉。)这个类似紧身衣风格“曹衣出水”的佛像风格来自曹不兴。当然“曹衣出水”说得更多的是后来的曹仲达。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原在北方地区,到三国孙权赤乌四年时,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避难来到吴国,孙权为其修“普济禅院”,孙权赤乌十年又在寺院内修舍利塔“瑞光塔”。曹不兴在西域僧人这里接触到西方佛像,并据之绘之。随后佛教逐渐在江南开始盛行。这种西域风格的“曹衣出水”说是曹不兴开创的也是可以的。后来的曹仲达把它发扬光大了。
第一品第三人 卫协
卫协五代晋国人。前文中我们知道顾恺之的老师。“古画之路,至协始精”到卫协为止,前面的画都可以忽略,到卫协画才可以说气韵精妙。“‘六法’之中,迨为兼善”卫协把“六法”都能处理得很好。“虽不说备形妙,颇得壮气”虽然形体刻画不算精美,但画风壮气。“陵跨群雄,旷代绝笔”。因而卫协被誉为“画圣”。
第三品
顾恺之
“除体精微,笔无妄下”顾恺之三年不点睛,作画严谨,慎重。“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不甚高,说他画不能表达其要表达之意。这或许也是他三年不点睛的原因?(拿不定主意),所以谢赫认为顾恺之有点名不符实。顾恺之是贵族出生,名声大和他的身份分不开关系,谢赫在这里这样评论是纯学术评价,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寻下。
第三品
戴逵
东晋著名画家,雕塑家,学者。戴逵的画“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贤圣,百工所范”善于画圣人、贤人的画像,是大家学习的范本。是继荀勖、卫协之后,画界的领袖人物。戴逵的次子也是晋末宋初的画家兼雕塑家。(戴逵是居士,一生隐居淡泊名利。他在南京瓦棺寺作的五躯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以及狮子国的玉像,被称做“瓦棺寺三绝”。)
第六品
宗柄
“柄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谢赫老师严肃批评宗柄同学,明明知道“六法”却不好好画画,做些不务正业之事。“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下笔不是过了,就是不到位。“迹非准的,意足师放”他的画学生们不可用来临摹,因为他总是画不到家,但是他画里表达的思想境界大家还是可以学习的。宗柄,“贪玩惰学”,严重警告,列为最后一品。呵呵。(再次注意谢赫品论的是宗柄的人物画)
继谢赫后姚最的《续画品》品论了谢赫遗漏的包括谢赫在内的二十名画家(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张僧繇),提出了“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并为顾恺之申述(谢赫对顾评价颇有微词)。下文再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