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复习课的一些感悟

(2018-06-22 14:21:31)
标签:

教育

分类: 地理教学
听复习课的一些感悟

  黄雪霞

     广东省的地理中考已经改革两年了,我也已经连续带初二负责备考工作好几年,这两年我越来越迷茫,复习课不知如何上了,特别是这一届,由于去年我们学校两个老师接连请产假,我们学校地理老师严重不足,这一届学生的地理课上的不是非常正常,基础较差。但现在面对难度提高那么大的中考,我不知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复习课把以前薄弱的知识巩固了,更重要是如果提高他们的能力。所有我今年只要有机会我就去听别人的复习课,除了听袁冬仪老师和郭振维老师的地理位置与范围专题复习课,我还听了松山湖实验学校一位年轻老师的《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区域复习课、东莞外国语学校一堂有关农业专题的复习课、南城实验学校一节七上世界气候复习课,还有好多好多老师的微格课。更为有幸的是听了肖老师《地理学科思想统领下中考复习课教学策略》的讲座。现在我深深知道原来自己做的远远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后要多向优秀老师学习:

   一、巧设情境、结合热点时事,让复习课变成“新课”

复习历时几个月,复习课很经常就变成一个很漫长又很枯燥的事情。所以复习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确保每节复习课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不管是第一轮过知识点复习,还是第二轮专题复习,复习课都不能把课本简单再讲一遍而已。要是只是把原来新课的课件挑几张重要来“炒旧饭”,这节复习课的效率肯定不高。会的学生早就会了你再讲一遍他们会烦,更重要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一般好生不敢不认真听老师的课;而不会的同学因为没有新鲜感,他们不会因为你再讲一遍变得认真听讲。所以复习课要做到常变常新,之前我也迷惑,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复习课变成“新课”呢。但几位老师让我突然有了一些方向,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袁冬仪老师的一节广东地理复习课,通过创设Amy想开一家粤菜馆梦想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把广东的位置、分区、地形、气候、农业、交通、经济等等都巧妙融合在其中,把一节介绍广东自然人文地理课上得如此活,学生能不感兴趣吗?学生在老师创设情境里学习主动性提高,活化思维,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如何才能把区域地理复习课上成“新课”,老师就也需要花心思。现在中考材料来自教材以外,关注社会热点,结合现实事件。所以有学生从地理中考考场出来,他们会很懵,感觉试题很陌生,觉得课本上的东西基本没考,甚至有“看了一场新闻联播”的痛苦感觉。区域地理是比较容易和时事热点融合的,所以我们老师就一定要密切关注热点,深挖和教材相关的切合点。如郭振维老师《世界区域地理之位置与范围专题复习课》,通过新年热片《红海行动》视频导入,给出引子,为什么我们的维和部队会出现在红海,阐明地理位置和范围的重要性。然后首尾呼应,最后让学生从索马里的地理位置分析海盗业猖獗的原因。还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上网搜集关于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的时事新闻,命制一道关于有关世界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题目。可见除了老师非常关注热点,学生也非常关注热点,这和中考命题改革是非常一致的。

      二、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轮复习是全面过知识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原理,构建体系。复习课要复习四本书的内容,要是对教材不做整合的话只是按课本每本书每章节的固定内容固定顺序过一遍,耗时会很长,这样第一轮的复习会拖到1314周才结束,那专题复习和模拟训练时间就会严重不足。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新整合教材。在中考中,七上有关经纬线(度)、地球运动、地图、海陆、气候等这些必考考点,也是学习区域地理需要储备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必须花时间讲透。而七下世界区域地理和八年级中国地理就要适当处理。七下大多数老师根据区域学习方法把重点图和各地理要素关系讲清讲透。中国地理也是中考占得分值较多的,但现在有些中考考题的考点分布已经很难分清到底是八上还是八下的内容。今年我们尝试着把八上和八下的融合在一起复习,如讲中国自己环境的地形气候时,先概括中国地形气候等总的特征,接着会把八下的四大区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等等落实了,这样时间结合更紧凑更有利学生的记忆,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大小不同尺度区域、立体平面不同空间来复习巩固我们的知识点。讲自然环境时也会把自然资源、经济各要素融合进去,更注重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教材进行了较大的整合,学生有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方法学习,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现在地理中考由原来的知识立意到现在的能力和素养立意,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我们镇区的学生本来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在能力运用方面就更差了。这也是这两年我在备考时遇到最大的瓶颈。到了初二,学生在理解能力确实提高,他们很大一部分同学在老师上复习课时,已经听懂了经纬线如何区分、经纬度如何划分、地球公转为什么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山脊山谷在等高线图怎样判读,他们已经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但一碰到需要高度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考题,他们就重新回到“晕乎乎”的状态,打击不小。如何复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听了很多老师的复习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上复习课时,重视学法指导,通过读图画图、区域对比、思维导图等等方法和措施,提高学生空间定位能力、识用地图能力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肖老师让学生课前动手画各种各样地图,一是印象极深,二是在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突破难点。讲区域地理时较多老师采用了区域对比的方法,在松山湖听了一节推门常态课,讲澳大利亚养羊业和澳大利亚畜牧业比较异同。郭振维老师地理位置与范围专题课时,让学生分别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巴西纬度位置、欧洲西部和日本海陆位置、东南亚和中东交通位置它们的相似性及其优越性。在区域对比时,老师不断引导、追问和总结,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在东莞市外国语学校听的农业复习课,不仅老师善用思维导图,还让学生画思维导图,学生能较清晰理顺这节课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较好培养地理思维。

四、精选试题,典型分析,掌握做题技巧

我们的地理课不管是那么有趣多么有用,毕竟还是要有中考任务,所以复习课也是要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做题方法和技巧。高质量的试题可以达到很好检验学习效果,突破重难点,把握命题思路,提高实战经验多重效果。所以试题练习的选择是老师备考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现在中考题量太大了,想要学生不入题海,老师就要入题海。现在中考越来越趋向实际运用,趋向与高中接轨,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多看教辅,在网上查找最新题型,最好能结合时事热点找到和教材切合点,编写和中考真题相似度较高的题目,也要多研究高考题,但不能拿来直接用,结合初中知识点做一些修改。虽然中考卷基本不会考到平时练习题,但要是老师编写试题时考试命题风格和难度接近,学生通过不断做题训练,考后能做到典型分析、举一反三,逐渐掌握做题技巧,在面对中考卷,学生也只是感觉在再做多一次仿真卷,和平时的练习没什么两样。是这样做题感觉的话相信学生的成绩不会差到哪去。

其实面对中考我还有很多迷惑的地方,最主要原因是复习到这个阶段,平时练习考试学生成绩提高不快,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找到复习的最佳方法,但我一定坚持去尝试,去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