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办了外文原版图书馆,有成都的家长问,孩子不喜欢看国外翻译的图书,尽管都3年级了,已经可以读比较深的中国历史书籍,但是就是不喜欢翻译过来的。
当时在QQ,当时时间不多,没来得及细聊,只是大概推荐了这个年龄可能感兴趣的一些作品。
后来我的一个青岛朋友,孩子和我儿子一样大,也跟我发愁起同样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不在少数。
我家孩子的阅读之路
回忆我的孩子,因为从小接触的翻译图书比较多,所以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小的时候,接触了很多国外翻译的绘本、小说、漫画等,经典的不经典的,温馨的恐怖的都有。我记得5岁的时候给他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他居然会感动的抹眼泪。感谢新浪育儿的阅读论坛,感谢当时推广育和阅读的睿睿当当妈组合(睿妈现移民加拿大,后来孩子学法语的时候还请教了她不少),感谢红泥巴的阿甲,感谢西城少儿图书馆,从这四个地方开始,我们有机会接触了很多国外优秀的作品。
后来到国外生活,对于欧洲的文化、生活习俗等有所感受,现在读欧美作品更觉得亲切,也没有任何不适应。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作品,不象同龄人理解的那么深,兴趣浓度也不够高,这个我理解,本身我自己对国内原创作品的选择也比较谨慎。
我自己读外版书的经历
回想我自己开始读国外作品的经历,一次是记忆比较深的,小学大约3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农村小学哪有什么书读啊,只有课本。可是恍若天降,班里有个老师的孩子居然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本没有封面的书,故事很玄(后来才知道是《安徒生童话》),只记得当时的狂热场面:30多个人立马按照与她关系的亲疏排定了阅读的先后次序,我因为比较乖学习尚可,被排到了第二名。放学回家以后,那不叫如痴如醉,就是痴了醉了,什么王子啊公主啊巫婆啊,神奇的世界!
等到上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一些翻译过来的名著。什么《简·爱》、《基督山伯爵》之类的。刚开始的时候读的很气馁,首先是名字,长长一溜一概记不准。到现在我对外国人名还有犯过敏,把卢安克叫成卢克安(这已经3个字了,不过这次又错了也说不定)。还有那些陌生的生活和习惯也让人亲近不起来,好在知道是名著,怎么也得啃几本好肚里有货来壮胆。
等有了孩子以后,狂读儿童图书的我越来越喜欢翻译的作品。首先从趣味和创意来说,我们是很难望其项背;另外从普遍价值方面,善和美的表达我们也欠缺的不是一点两点;最后一个从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当然,现在国内原创作品也越来越好,但是从总量上来说,这个比例还太小。
所以,如果孩子错过外国儿童文学这一块,我觉得是个很大很大很大的损失。
可能的原因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寻找自己的过去和验照经验的过程。我们过去生活的经历不可避免影响和决定我们的趣味,就象走到哪儿活到老也忘不了妈妈拿手的几道菜,中国人出国久了吃不到中餐宁愿泡面,而法国牡蛎对于我来说却瘊嗓子,读书也是一样有口味问题。这个不能怨孩子。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遇到的菜品不够好。不谈营养和健康问题,善炖鸡汤的中国人普遍爱上了美国炸鸡,外国人也喜欢改良中餐了。所以,寻找好的作品、对味的作品很关键。
我的小建议是:趁小的时候,别太局限她的口味,中的洋的,鲁菜川菜轮端,这样才不会导致偏食。低幼类的引进图书,做坏的可能不大。但是也有那么一套,本人是上了当。当时是网购的,画面和故事情节都不错,但是那语言,简直是万年前的甘蔗渣。
如果不太有把握,看看书评和推荐榜、奖名单。不是说没获奖的都不好,获奖的绝对有她的道理。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口味了呢?那也不着急。机会还很多,特别要选择他喜欢的题材、章节,在恰当的时候(比如心情好的时候)推荐给他,或者想个由头引诱一下,争取一下子把他击倒,扭转他先前对外国作品的抗拒,那之后你就开始掏钱备货吧。这个得父母下工夫了。大家都知道,好作品是不分国籍民族的,精神的东西并不像具体的美食那样对人的影响大。
以前对外国作品不敢冒的朋友的孩子,今年夏天迷恋神奇和探索的书,现在也很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了,就是一个例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