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记——
今天下午接筱音时,她说起把《玛蒂尔达》带到学校去看了,她又从头读起,已经读了三章。看得出来她真喜欢这本书,在以文字为主的书中,能在读完之后马上重读的,这是她的第一本。
我问她,现在再来看,《玛蒂尔达》和《世界冠军丹尼》,觉得哪一本更有趣?这回她很肯定地说,《玛蒂尔达》!
我接着问,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她说,因为玛蒂尔达是个女孩,而且故事很好玩,比如她用超级胶粘帽子。还有,因为里面有个很好的老师——亨尼小姐,她很喜欢。
这是个很有趣的答案。曾经有一项阅读调查显示,以男孩或女孩为主人公(当然是英雄啰)的故事,女孩子一般都能接受,但男孩偏爱以男孩为主人公的故事,有时甚至会拒绝以女孩为主人公的故事。但是,女孩很可能会更喜欢以女孩为主人公的故事。
我对筱音说,《玛蒂尔达》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故事,我认为它是达尔写得最好的一本。筱音说,真的吗?她显然也很高兴。
我接着问了一句,你觉得《玛蒂尔达》这本书是男的写的,还是女的写的?——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怪,我从来没有告诉筱音那位达尔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封底的照片她也从来没留意,孩子在读书时经常不太关心这种问题。所以我很想试探一下。
筱音大概也被这个问题愣住了,想了一会儿。她说,可能是女的吧,玛蒂尔达有个“达”字,达尔也有个“达”字。我说,这个解释好像有点不妥吧。你不管名字,只从内容上来猜猜看。
筱音接着说,那肯定是个男的,男的写的故事都有一点暴力!我笑了,夸她解释得很有意思。又问,那《世界冠军丹尼》呢?她说,可能是个女的写的,因为那个故事有点温柔。我说,那《小乔治的神奇魔药》呢?她说,当然是个男的写的,因为他把那个姥姥写得那么可恶!我说,难道你忘了,这三本书都是达尔写的?达尔是男的呀!她也乐了起来。
我又问,你觉得《长袜子皮皮》是男的写的还是女的写的呢?她说,肯定是女的写的。
我再问,那《花婆婆》这本书呢?她说,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就会写《花爹爹》了!
5月23日晚补记——
5月20日(周日)晚一口气把《玛蒂尔达》读完了,主要是白天筱音实在等不及,把中间大部分都读完,留下三章让我讲。最后三章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引人入胜!所有的矛盾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玛蒂尔达利用自己奇特的能力打败了校长特朗奇布尔小姐,她也不得不把侵占的财产还给了亨尼小姐,逃离了小镇,小镇小学换了开明的校长,玛蒂尔达升级到最高的年级。最为完美的是,玛蒂尔达的爸爸因涉嫌销赃而举家逃往西班牙,玛蒂尔达也成功地留下来被亨尼小姐收养。从此她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后,已经很晚了。筱音意犹未尽,她让我列一个达尔作品的清单,用铅笔勾出哪几本已经读过了,她要计划读完另外的几本。临睡前,她还是念念不忘《玛蒂尔达》的结尾,结尾虽然很圆满,但还是有一点遗憾。她念叨着,为什么他们一家人离开时,只有玛蒂尔达的哥哥回头看她,她的爸爸妈妈却没有呢?我说,也许是因为她哥哥还是个孩子吧,或许还有点救。
第二天,我出差了。折腾了两天,今天回来补记。
5月19日晨记——
早上还不到6点半,我经过筱音卧室门口,看见灯亮着,还以为是谁忘记关了,随手便关了,马上就听到里面一声清脆的叫声。我探头一看,原来筱音在看书呢。我忙说“对不起”,又把灯打开。早上筱音要去参加一个观鸟活动,约好6点50是起床,7点送她出门。没想到她一早就自己起来了。平时6点20起床去上学,怎么着都要费点儿力气,但一到周末她就自己早早起来了。
送她出门的时候,我问她是不是在读《玛蒂尔达》,她说早上读了两章,很好玩,然后开始跟我讲特朗奇布尔校长的事迹,怎么逼一个小男孩吃东西,怎么以为玛蒂尔达在她杯子里放虫子。如果不是要赶时间,她还会追着说好多呢。
昨晚读了“父母”和“掷链球”两章。又是很让她紧张的故事,读完“父母”她看起来有点生气的样子,主要是对玛蒂尔达的爸爸妈妈来气;读完特朗奇布尔校长抓着一个小女孩的头发当链球甩,筱音气鼓鼓的,挤在我身边,一定要我接着再讲后面的故事。我知道这一段会让她特别愤怒(因为她最喜欢长辫子了),而且会有些害怕。但原则就是原则,只读两章。不过我安慰了她,让她放心,故事的最后孩子们一定会战胜这个可怕的魔鬼校长的。请她耐心等一等。然后我简单讲了一段达尔小时候在学校的故事,告诉筱音,达尔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去,老师很凶,他很讨厌学校,又害怕又特别想家,有一次为了回家他假装得了阑尾炎,几乎骗过了所有人。筱音被这段“装病”的故事逗乐了,她追问“后来呢”。我说,后来达尔很顽强地在学校生存了下来,毕业前还是两个球队的队长呢。只不过,他后来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时候,总忍不住要把学校描绘得相当恐怖,比如刚刚读完的《世界冠军丹尼》也一样。但每个故事里都会有非常可爱的人物,比如玛蒂尔达的老师亨尼小姐。就这么聊着聊着,筱音就放松下来,放心去睡了。
5月17日晚记——
下午筱音放学回家,看到桌上的《玛蒂尔达》,忍不住自己翻起来,一口气读了一章“金发男人”,觉得很好玩,追着告诉我这一章里的趣事,她对那位妈妈把一大堆盘子什么的掉到地上特感兴趣。不过她还是忍住不读下去。
晚上我接着为她读。“亨尼小姐”这章出奇的长,不过也是迄今为止最有趣的一章,筱音听得很兴奋,一定坚持让我再读下一章(因为今天的另一章是她自己读的,不算)。相当晚了,我看她也有点累,说服她先洗澡然后到床上去接着读。
读完“特朗奇布尔小姐”,已经快9点半了,早该睡了。她还是觉得不过瘾,一定要读下去。我有点后悔,这一章太让人紧张了,实在不适合睡前读。不过我还是坚持明天再读下去。妈妈来陪她,她说自己有点紧张,我给妈妈解释了原因。然后我们开了几个玩笑,筱音终于从对那位恶魔校长的愤愤不平中舒缓过来。
关灯睡觉了,她还念叨着“我读的书都没玛蒂尔达多……”、“我也不会像她那样会算术……”。哦,原来她好像有点嫉妒了!我于是笑着对她说,可是玛蒂尔达没有像爸爸妈妈这样的爸爸妈妈呀!如果你和玛蒂尔达换个位置,愿意吗?——她当然不愿意!这下筱音似乎满足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5月17日晨记——
关于给孩子说故事,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心态的问题。我的心情,不仅仅是要告诉孩子有一个故事,它多么有意思,多么有意义,虽然这样的事情我也在做,但对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带着一种真正的好奇心,通过这个故事去了解孩子,从而反过来也了解故事本身,我自己也从中受益。这不是套话。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如果我自己能从这个过程中收获巨大,孩子们也会很自然地得到应有的收益。可以说,这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心情。
最近我在给筱音读《玛蒂尔达》,刚读到前几章。昨天晚上,我“随口”问她:你觉得这本书和《世界冠军丹尼》相比,哪个故事更好?——这样的问题在我多少是有点处心积虑的,但绝对没有考孩子的意思,我真的很好奇,很想知道,很想求证。
筱音当时想了一下(她不是那种随便就告诉你答案的孩子),很认真地说:《玛蒂尔达》还没有读完,我也不知道哪一本更好!——这个说法令我非常满意,只有那些有相当经验的读者才会如此判断。所以我当时盛赞了她,这是个非常棒的答案。
不过,我还不死心,又追问了一句:那就说说开头这几章,如果与《世界冠军丹尼》的开头相比,你更喜欢哪一本?——喜欢这种事,与价值判断无关,纯属个人喜好,所以问问无妨。
这回她就不客气了,她说:我还是喜欢《世界冠军丹尼》的开头。
哈哈,这下我就找到入口了,接着“随口”问:有意思,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理由?透露一下嘛(就差说“求求你”啦)。——对探知孩子的心思,我是真有兴趣的。
筱音说:玛蒂尔达的爸爸好讨厌呀!要是我有这样的爸爸,我就把他踢出去!——这一回可是斩钉截铁的!
我赶紧明知故问:你觉得爸爸妈妈是那个样子的吗?喜欢爸爸妈妈吗?
筱音很开心地说:当然喜欢呀!……
这种聊天挺开心,也挺让人满足的,不是吗?
如果我们略微研究一下这两本书,《世界冠军丹尼》写于1975年,是达尔创作儿童文学的最高峰期,也是最成熟的时候,据说那个开头他写了一个多月,没事就围着自己家转,构思一个极其有创意的开头。而在这本书的开始部分,主要是描述爸爸与丹尼的温情故事,从丹尼5岁写到9岁,那真是个让人羡慕的爸爸。温馨,同时充满了激情和创意。
而《玛蒂尔达》出版于1988年,是达尔的最后一部作品,他1990年就去世了,这时候他已经72岁高龄,可谓老而弥辣,他没有用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去创作,而是运用了相当直白的技巧开头,满篇寓意深刻的俏皮话(老头子一般都爱这么开玩笑),而且很自然地用上了侦探推理小说的手法,不紧不慢,又处心积虑地设计了一个非常非常难解的扣。
所以相比之下,前者是非常愉快的儿童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紧张,但相当轻松;但后者多少有一点隐晦(说白了有点深),透着对人生辛辣的目光,大孩子和成年读者多半会更偏爱后者。
当然,这是我对作品的琢磨。在为孩子读之前,如果能有类似的琢磨,就会有更多的余裕来准备如何观察孩子的反应,如何刺激。但更重要的是,借着孩子的心思,重新认识这些作品,体会达尔的妙处。
很显然,《玛蒂尔达》会让筱音这么大年纪的孩子感到更多的困惑,这本书多少有一点挑战她的阅历,她偏爱《丹尼》的开头非常好理解,那是丹尼的爸爸获胜了。不过我想,随着故事的深入下去,她一定会被《玛》迷住的,因为她已经被卷进去了!我也非常希望能了解,随着情节地一步步开展,她会产生怎么样的反应。不过我会不紧不慢(学学达尔),一天仍然只读一到两章,有机会再聊。聊是读的一部分,同样非常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