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菲
苏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性学习评价

(2014-07-20 09:23:32)
标签:

教育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74ZH00SIGG.gif研究性学习评价

      1、内容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个学生获得的发展。评价的信息资料收集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其大致包括:

1)开题报告中课题的提出、评审、立项;

2)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3)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研究成果的表述,如结题报告课件制作、相关论文等。

这些信息有静态的文字,也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描述,也有内在的体验感受;还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鼓励等。

信息的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学生的开题报告;

2)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实践能力等;平时的观察,判断学生的研究精神与态度;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中期评价结论;

3)评审学生的结题报告及论文的答辩等。

2、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过程全程性

同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贯穿了几次阶段性评价(包括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收集的数据更为全面。

2.评价主体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评价以评价为主导的局面,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3.评价内容丰富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了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虑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种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4.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3、工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别于传统的评价,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评价内容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这些特点,导致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收集的数据比较多,数据处理也比较困难,时间跨度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单凭教师的主观记忆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需要找到一种科学、高效的评价方法,利用“评价量表”就是其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所谓评价量表是以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评价内容等不同的组合关系为维度,设计的一系列的针对评价对象的评价表格,每个表格中都包含了该评价维度的评价项。利用评价量表,将评价对象按照待评价维度分门别类,将繁琐的评价过程,变为简单的填写评价表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利用评价量表,可以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信息,易于过程性评价的实现。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评价量表在一段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对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可操作性、简化评价流程有着很显著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量表应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特点(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来展开,下表中列举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中常用的量表。

量表对象

评价项目

开题阶段

实施阶段

结题阶段

评分阶段

教师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表

课题研究方案评审表

教师指导记录表(学生)

实施过程评审表

结题评审表

指导教师表现评分表(学生)

学生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表

选题意向表

小组考勤表

组员表现表(组长)

小组长表现评价(组员)

组员表现表(组长)

小组长表现评价(组员)

小组长自评表

组员自评表

组长打分表

组员互评表

 

研究性学习评价结果的表述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等级分+评语”的方法。这种做法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过程按照量化标准,根据评价量表,单独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会折合成一个分数(100分制),然后定义各个评价项在最终总成绩里面所占的权重,以各评价项的分数乘以权重,得到该课题小组的分数,最后将学生的得分(百分制)折合成等级分(如A~E五等)。

案例

教师将对学生评价分为方案设计、开题报告、研究过程、成果质量、答辩表现5大项,每项的得分情况(100分制)和权重设置如下图所示。

http://202.152.185.88/moodlenew/courseinfo/red/images/thumb/_img65.gif

将该小组的各项得分情况相加(18+7+27+24+9)得出该小组在本研究中的得分为85分。

85分为小组研究课题的总得分,对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初评成绩,由小组长给出每个组员的附加分值或附加权重,前者采用加减分的方法,给组员调整成绩,如张同学很积极,参加研究很主动,组长给其加5分,其得分即为90;后者采用乘以比率的方法,如周同学很少参与研究,组长给他的比率为0.8,则其得分为68分。这里要说明的是,加减分或比率调整应该有上下限,除了不能超过总分100分外,一般加减分调整不应该超过总得分的10%,比率调整上调不应超过10%,下调不应超过40%。

各个学生的评分结果出来后,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研究进程的了解和学生自评结果,进行微调,给出附加分,但微调的幅度不宜太大,否则容易影响评分的公平性。将学生的初评成绩和附加分相加得到每个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成绩。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现分等级,比如说10090,为A级,9080B级,8070C级,7060D级,60以下为E级,然后根据学生的课题研究成绩给出学生的等级分。

等级分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相对非常精确和“刺眼”的分数,等级制显得更为温和,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成绩的参照物,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热情。同时,通过等级给学生反馈的信息比较有限,教师可以将等级和评语结合起来,等级给出学生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参照,评语则更为详尽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是对学生更具体的建议,对他们有很好的指引性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