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地蒲熟了,一道很开胃的菜,放一点油肉在里头,更肥美好吃。
地蒲是胜浦叫法,城里叫扁蒲比较多,北方话叫瓠子。
这种蔬菜(叫瓜更合适),吴语区从苏州到温州,基本都叫蒲,闽语区也叫蒲,我曾遇到一个江西人,问之也叫蒲,可见在东南方言区,叫法是比较一致的。而北方地区,几乎都叫瓠子(念户子)。
蒲是一种上古蔬菜,上古称匏、瓠,《说文》里这两个字是互释的。其中间细的品种,今天叫葫芦,葫是瓠的俗字。切开后舀水叫瓢,瓢大概是匏的衍生字词,中古只有介音的区别。
蒲可能来自匏,音近但不完全吻合。有时想起语言学里一句名言:一致的例外往往是同源的依据。这好比分子人类学用基因突变片段来追踪同源一样。这个词对东南方言的起源和关系或许有启示作用。
地蒲从小吃到大,过去家里每年都种,这是一种打理少但很丰产的作物,在民间很受欢迎,但不知为何,现在超市里很少有卖,即使有卖,很多也不是本地品种。
西汉时通西域,引进了很多蔬菜和豆,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又有很多蔬菜粮食传入中国,今天我们餐桌上的蔬菜,上古传下的已经很少了,经常吃的,大概也就地蒲和韭菜两种了。
寒寒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