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 樊临虎著
第三章
体育教学目标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界定
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和体育教学目标既有着联系又有区别。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和目标都是根据学校体育目的对体育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而作出的规定。这就是它们的共同点,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一,体育教学目的、任务与体育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体育教学目的、任务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总要求,对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体育教学目标是对体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只对特定范围,如体育教学过程中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等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
第二,体育教学目的、任务与体育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体育教学目的、任务是把期待学生具备的体育能力和水平作为方向提出来的,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而体育教学目标则是把要求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确定的和可观察、可检验的要求提出的。
第三,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具有稳定性,而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四,体育教学目的、任务体现体育教学的方向,不分阶段和层次,具有终极意义,而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达到目标,具有阶段意义,经过几个目标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连续达成,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第三节
中国、美国、日本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一、中国、美国、日本文化背景与体育教学目标
(一)美国体育教学目标
纽约州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1.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体育与修养,有效地运动,充分发挥体能,包括肌力、耐久力、柔韧性、协调性、平衡力等。
2.充分满足学生现在生活与毕业后生活中所需要的果断、勇敢、进取、应变、自信、自制等个性特征的发展。
3.了解各种运动的方法、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
4.为求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不断参加身体休闲的活动,以发展个人的技术与态度。
5.养成合作、忍耐、服从、诚实、公正等社会性格。指导健康、安全的生活,毕业后热心从事休闲活动。
(二)日本体育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各种活动,以培养强壮的身体,设法培养坚强意志和提高身体素质。
2.通过各种运动的合理实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并尝到参加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和树立健康而明朗的生活能力和态度。
3.通过参加运动时的竞赛和协作,树立公正的态度,进而培养遵守规则、相互协作、认识负责的精神。
4.树立能够注意健康、安全以参加运动的态度,进行适合于个性发展的教育。
5.培养学生尊重日本传统文化武道。
(三)中国体育教学目标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各国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
1.强调“个人发展”与“自我完善”。美国近代教育一直受儿童中心论学说的影响,体育教学主张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民主人格的形成。因此,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片面强调顺应学生个性,容易导致体育教学自由化和自流化。
2.注重个体的社会化,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完成社会教育方面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从事体育活动的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社会的和心理的适应能力,使体育与生活、娱乐、学习、幸福等结合起来。
3.十分注意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均衡地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
4.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以便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观念和公民责任感,完善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二)日本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
1.日本体育的娱乐价值,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培养对运动的兴趣,重视运动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培养,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很少提及。
2.重视保健内容,培养对健康和体力的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要。
3.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培养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4.在思想教育方面,目标较为具体,与体育的内容和实践联系较为紧密,比较重视个人在集体中的主动性及责任。
5.日本的“快乐体育”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积极性,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
(三)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
1.强调对社会劳动所需要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重视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现出体育与社会劳动准备相结合的特点。
2.在中国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特别是注重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3.对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强调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和遵守纪律,但目标抽象,与体育内容和实践等联系不甚紧密。
从以上几个国家教学目标的制定方式来看,一个较完整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体自身的保健和运动技能的开发;二是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三是思想教育方面;四是使体育教育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中美日三国体育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如上所述,美国的体育教育偏重于自由的“个人发展”以顺应个性的发展;日本的“快乐教育”力图激发个人运动的主动性,提高人体自我保护能力;我国的体育教育偏向于强调人的社会劳动能力和服从性。
我国体育教育的一个较大缺陷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教学模式的引入和中国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体育教育,但引入模式越多,也就越会削弱我国本身的教学特点。体育教育应该结合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国情,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学生数量多,教学资源有限,因此过分强调美国式的个性化教学并不合适,虽然在多数人看来强调个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良性的趋势,但这毕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日式的“快乐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历史上,日本很早就向中国派遣使者学习中国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改良,日本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文化较好的传承者,对中国文化中的养生之道也有独到的见解,日本的体育教育目标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即运动应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完善自身、提高身体素质的必备能力,而不仅仅是一门狭隘的课程。日式教育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并将此作为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这是值得我们吸收的。相较而言,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功利性较强,与社会劳动相结合,与集体主义挂钩,这使得我国体育教育似乎更加强调团体性运动的发展,这在许多大型运动项目的比赛中表现的也比较明显。当然这是有很大优势的,集体主义确实能够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但对于个人来说优势并不大,也使得运动本身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目的退居其后,也就抹杀了运动之为运动的本来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