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甄嬛传,做喜欢的一句话,也是剧中最多的一句话,剧中有许多诗词,听着是那么美好又是那么无奈。
虽两情相惜,两心相怡,得来复失去。有诗待和,有歌待应,有心待相系 。望长相思,望长相守,却空留琴与笛
。以情相悦,以心相许,以身相偎依
甄嬛与允礼的这段情正如他们所说,是一场美梦。也是此剧转折的牵引之处,这场美梦的破灭,因为结局凄美所以令人扼腕,因为扼腕所以痛在心中,无以言表。据说原著的描写更加细致深刻,剧中叙述应是削弱了许多。远离世间纷扰喧嚣,不管当时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不去论该与不该。真实的爱是无限制最自由的,皇太后说过“帝王家是不允许有真情的”(大概),允礼对甄嬛应是一见钟情,本又是不愿循规蹈矩的人,自由惯了,看似来去无踪影的浪荡公子哥,不同于表象,反倒是一个忠于内心的人,这也是观众怜惜他的原因吧。
也只能在那椅梅园一般的地方,才配得上这一段只为爱而爱的情,这是甄嬛对爱情的真正向往之所在。以知己知心待彼此,对于在宫中需机关算尽争得一时宠爱的甄嬛而言,再美好不过了。如果故事在此停住该多好。此后种种皆是身不由己,明知皇兄之妻不可夺,可情难自禁,甄嬛比他现实,懂得若要两人都能活下去,只得各自隐忍。若要是当日一别,从此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倒也罢了。只能感叹造化弄人,不能两全。
允礼最后那一场含笑饮毒酒,也是对甄嬛一片真心的交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夜湖扁舟时的一句话,埋下了伏笔,他们这段情也可这番概括,谁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结局呢。可这样完美的人,有过吗?还会有吗?牡丹亭的传世名句,何尝不是让人尝尽生死的衷肠。
还记得十年前看的一部古装剧,当时也是如此神魂颠倒,孝庄秘史里的顺治帝和董鄂妃,也是拥有这么美好的爱情,只可惜,相伴仅仅四年,董鄂妃就病逝,顺治帝悲恸欲绝,一年后也随着去了,因此还多次翻阅清史稿清宫正史查看此事,确实被这样的撼天动地的爱情所折服。
当然这部剧不是帝王的爱情,亦是见不到人的事情,正史野史自然没有记载,但是看电视剧所演的剧情,亦是让我心动心酸。
君来有声,君去无语,翻云覆雨里。愿勿相忘,愿勿相负,又奈何恨与欺
得非所愿,愿非所得 。看命运嘲弄,造化游戏
在我心中,最令人羡慕的的莫过于沈眉庄。生时姐妹甄嬛相伴,死时亦在爱人怀中。大爱这个人物,她就像甄嬛的那碗人参汤,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姐妹情如此,此生无憾了。她是剧中难得的明白人,也是最幸运的那个。最早受皇帝恩宠,却被华妃陷害至禁足。谁知她那段日子里,一定有过流泪、痛彻心扉,最终想通了:后宫中的明争暗斗无法避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也是六宫怨恨所在。没有竞争价值,才能保全自己。眉庄死前道出的那一句“你这熹贵妃当的快活吗,你这万千宠爱的贵妃都当的没有滋味”时,赤裸裸的一句话,我真心哭了。她与温实初的那段情,是她一生活得最不像自己的时光,只有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样糊涂一次,我很欢喜”,想必是幸福的。
眉庄的死,允礼的死,甄嬛一切所求都化为了无形,身边仅存的一点真、一点实都已不再。
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远去无痕迹。听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 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
。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摧梅折枝去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句话无论放在何时,或许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罢了。温和从容,岁月静好,这也是眉庄死前说的一句,谁有不期盼呢?
果郡王的至死不渝的爱多么催人泪下啊,试问世间何位女子不爱呢,可惜如此完美之人只要存在于艺术中,如今的社会有太多诱惑,人的欲望人性的弱点是无法忽视的,现在有什么做不到的,真因为如此爱情显得那么脆弱不堪,所以珍惜珍重多么不容易啊。
终生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