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慧广法师
慧广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02
  • 关注人气:2,7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佛经结集的过程【萝卜开会】

(2015-10-28 08:24:35)
标签:

佛学

关于佛经结集的过程【萝卜开会】
关于佛经结集的过程【萝卜开会】

  一信徒问师:师父,您能给我们说说关于佛经结集的过程吗?
  师答: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次结集——西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西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看看经典结集之不易,想想我们现在修行有多放逸?我们现在福报大,业障也大,很难对法生起稀有难逢之想,以为都是现成的,对佛不恭敬,对法宝不恭敬,对僧宝不恭敬,有求时,三宝是无上福田,无事时,三宝只是对外炫耀的资本。希望大家知道经典的来之不易,一定要真正懂得恭敬和尊重,要知道,这种恭敬和尊重才是智慧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