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叶:小说小说

(2012-09-10 09:15:41)
分类: 纵横
    
  小说小说,将这两个词如此连在一起,似乎是一种轻度的抒情,但其实在这里并不是。前一个小说是动词,做谓语。后一个小说是名词,做宾语。被省略的主语,当然就是我——我想小小地说一说和小说有关的一些事。
  
  我第一个能称之为小说的作品,是一个短篇,名叫《一个下午的延伸》。之前写的都是一两千字的小散文,总觉得有很多意犹未尽的东西在散文之外飞翔,让我不吐不快。某个夏日的午后,我突然特别想不限篇幅地写个故事。很快就写完了,心想这就是小说吧?于是两眼一抹黑,自由投稿给了《十月》。两个月后,收到编辑的回信,说用了。这个短篇发表在《十月》1998年第1期。这之后,我再也没有自由投稿过。
  
  2004年,我正式开始中短篇小说创作。为此去读了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级创作研讨班。一次,李敬泽和我们探讨了一个主题:小说的可能性。他有几句话,大意说是要破执著,破幻觉,要面对本心、白心和素心,破挡住我们眼前的东西,要真正地站在泥潭里,去感受问题,提出问题,要扎扎实实地面对心灵的疑难,一刀一斧地去面对。也许这些话并不新鲜,但我突然感觉到,这正是我的真病。
  
  常常觉得自己太世俗了,简直是一身俗骨。亏得走了写作这条路,不然不知道会是如何不堪的一个人。而且,多么仁慈啊,对于小说来说,俗骨居然是不可缺少的钙质。此处的俗,是对人情世故的了解,是对吃喝玩乐的热爱,是对现实生活逻辑的体察,当然也是滚滚红尘里的贪婪欲望和卑微心意。我厌恶自己的俗。但当将这些俗放到小说里时,又有一种复杂的快感。不止一次地,我想象着让这俗只在小说里,而我自己却不染凡间烟火。然而,这可能吗?
  
  有几个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作品,《一个下午的延伸》《最慢的是活着》《拆楼记》等,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于是,常常被同为写作者的朋友问这样的问题:你这么写,不怕被人指责吗?不怕被对号入座吗?事实上,确实也常常被对号入座,也常常面临义正词严的指责:你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那样?
  
  这样的声音总是让我无语。从哪里说起才好呢?小说中的“我”当然源于写作者这个我,但又不等于写作者这个我,“我”只是我生出的一个孩子,“我”只是我抽出的一个层面,“我”是小的,我是大的……不由得想到严歌苓所说的共感力。她说自己十分强调自己与人物的共感,说在创作中会将自己“掰成”不同的部分,给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安上一点自己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小说写作,无论作者在写谁,其实都是在写自己,或者自己的一部分。
  
  ——写作其实就是在写自我,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
  
  这是一个常识。常识是最低的解释起点,突破了常识就无从说起。对我来说,小说世界的独立和自由是第一位的。我会尽力不让任何界外的力量对它干扰和冒犯。写作其实就是在写自己,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重复这句话是因为忽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人的自我有那么多个角度,那么多个层面,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自我?或者说,到底什么样的自我表达在写作中才是有价值的?就我目光所及,阳光的,明亮的,单纯的,善良的……这些自我被大批量复制,如同被PS过的照片,完美无比,毫无瑕疵——就连瑕疵也是可爱的瑕疵,是不得不如此的软弱和顺从,或者是被伤害后才呈现的丑陋。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自我的拥有者是由衷地这么认为自我的,他们打心眼儿里相信自己展示出来所谓的“真、善、美”的力量。
  
  这样的自我,是“小真,小善,小美”的自我,或者说是“伪真、伪善,伪美”的自我。在他们那盏雪亮雪亮的自我之灯下,是一片他们不敢正视也没有能力正视的黑暗。所谓的灯下黑,就是这样吧。在小说写作的意义上,我鄙视这样的自我。
  
  “黑暗也是一种真理。”我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句话。只要眼睛不盲,人人都可以看到光明。但没有光明的角落,只有心不盲的人才可以看到。人性的丰满和繁复都在这黑暗中,最深的同情和最大的悲悯都在这黑暗中。而要看清黑暗这种真理并步履坚实地靠近这种真理再言辞笃定地说出这种真理,写作者的内心必须有强烈的光。我希望自己能有这光。
  
  正式开始写小说之后,我所有的文学时间基本被两块占据,一块是写作,另一块就是阅读。当然是小说读得最多。当我发现同样一本书,在写小说之前读和在写小说之后读,差别居然是如此之大,我才明白自己以前简直可以说是不会读——这是小说写作对我的奖赏。在写之后,慢慢的,也会读了,会读出小说的气息、肌理、节奏和心跳了。
  
  也由此相信:要想写得好一些,除了写、读和想,没有什么诀窍。写和想是自己和自己谈,读是自己和别人谈。如果一定要说捷径的话,那些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就是最佳捷径,他们把自己最夺目的精神光芒和思想精粹都放在了作品里。那个世界珠宝满地,任你拾捡。关键是你能不能进得去,有没有看得到,有没有力量把它化为己有。
  
  小说是一个广袤的世界。我越来越享受这个世界。繁琐的日常生活让我捉襟见肘、狼狈不堪,但小说却让我趋向坚定、平静、清晰和从容。
  
  
  
  乔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出版散文集《天使路过》等11部,小说集《最慢的是活着》等7部。
  
  
                                                     [文艺报12年09月10日五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