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 彧:现实观照和文学表达
(2012-06-29 16:30:10)分类: 方圆 |
前两天看微博,一个叫走饭的南京女孩,学生,自杀了。自杀前她发了条微博:我有忧郁症,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她说“去死一死”,跟说“去试一试”一样轻,轻得让我潸然泪下。我不知道什么缘故让一个花季女孩对生命如此满不在乎,于是我进入她的微博,我差不多花了一个晚上读她每一条一两句话的微博。我以为我读懂了:一个很有存在意识的女孩长久以来发现其实自己可有可无,现实像一个巨大的海市蜃楼,要么跟着大家一起跌进去找不到岸,要么撤离。她长久以来焦躁不安,因为她发现自己过于清醒。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一个20岁还未满的女孩,她怎么可以如此清醒?
我想,我在她一个人的微博里永远找不到答案,答案在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现实观照!
我承认,底层也需要现实观照,但,何谓底层?农民工是底层,下岗者是底层,被强拆者是底层,强拆者也是底层——那么,一个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是底层吗?不是曾经认为他们是祖国花朵、天之骄子么?好吧,大学老师是底层吗?海归是底层吗?后者是我熟悉的,我可以说,他们之中的大部分还是底层。底层并不仅仅因为经济和地位,还有精神的无所依托、在坚硬的现实中不能安放的那一颗柔软的心灵。
那么,谈谈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当然就是当下,就是你置身其中的那些元素的总和。文学不管怎么写,不管怎么先锋一定是你对当下的感受、反响和批判。但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
我个人特别喜欢米兰·昆德拉,当然有人说他不够高度,因为他至今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对于小说现代性的那些一语中的的观念,让我击掌叫好。我觉得,这个老头帅极了。
他说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是什么意思?私下里以为,现实是那些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人家告诉我的;而存在是用脑子思考的,用心体验的现实,是对似乎确凿无疑的现实自己来分析。我不知道可以不可以把后者叫做现实观照。如果可以,那么文学表达就好说了。
在我博客的告示栏里一直挂着的是卡尔维诺的一句话: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我想,这句话不仅仅对我,对大部分文学爱好者来说都有共鸣!关键就是我们是不是拥有了这种特殊手段的本领?换句简单的话说,我们是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表达?
还是回到米兰·昆德拉吧,因为我常常从他这里找到困扰我的答案。他在那本《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中说: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究竟想说什么?有的认为是对唐·吉诃德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的理性化的批评;有的则认为是对同一种理想主义的颂扬。这两种阐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把小说的基础看作是一种道德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探寻。
我个人太喜欢这句话了,他醍醐灌顶地告诉我,小说就是一种探寻!
如果说科学是对自然的探寻,那么文学就是对人的探寻!而如何探寻就是我们的文学表达。
从这个层面上讲,探寻者总要有足够的资源,应该知道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和抵达的终点。资源就不说了,它关系到的是写作者个体的学术修养和人生经历。我们说说后者。
回到开头的女孩,你可以把她自杀的缘故简单地说成是抑郁症。对,是抑郁症!但到底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这个魔鬼一样的词如此诱惑我们?它带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啊,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在生命的面前,真的神马都是浮云?可是,艾滋病来自于性,癌症来自于基因,那么抑郁来自于什么?
一份调查材料显示,美国70%的自杀者都是因为抑郁症。
我写过《薄如蝉翼》,至今为止我觉得这算是我自己创作的篇幅不多的满意作品中比较满意的。里面有个叫凉子的平面模特,她前卫、美丽、聪明,但最后她自杀了,是和一个只是有工作关系的男人做了两次并无新意的爱之后自杀了,真没什么缘故。因为没有原因,警察怀疑是他杀!
真的没有什么缘故吗?那么我们为什么写小说?在这篇小说里,我试着做一个探究者,在不长的篇幅里我试着探究那些看起来丰富多彩的现实后面的荒凉和荒诞。后来我发现不够,所以我接着写了《渐行渐远》,还是凉子。在这两篇小说结束之后,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可能是这个世界病了!
我忘了是谁说过,他说文学就是怀疑这个世界要我们相信的东西!可能你不太同意这句话,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应该歌颂的,应该将更多的温暖带给美好的人间。我觉得如果你足够真诚,这也是另外一种观照,用善来点亮人生。但是,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候,某一天,你毫无预兆地发现你曾经深信不灭的那些明灯突然熄灭了,而你,还在茫茫无边的海上。或者是有一天睁开眼睛,昨天的崇高已经变成了罪恶?
所以,在你求善的同时,请允许我用求真的文学表达方式对现实进行探索和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