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鲁迅是一种成长
(2011-09-30 12:37:17)| 分类: 方圆 |
我们纪念他,是因为鲁迅是父辈,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父辈!美国有马克·吐温,英国有狄更斯,法国有莫泊桑,俄国有契诃夫,我们就骄傲地说——中国有鲁迅!
你没有读懂鲁迅,不打紧。你可以尝试常读常新,鲁迅是有话说的。
他说:兴国,首先要立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使国家富强,首先你自己要是个“人”,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勇于否定自己,变革自己。
独立思考,学会从拥挤的平原到达一个高地,那时你会有自我,有主见,不会被风吹得摇摆不定,支离破碎,更不会匿名到网上和大众一起到处乱抱怨。因为独立思考带给你个体的尊严。鲁迅要让每个中国人在个体生命中注入“人类尊严”,使生命的意义从封建羁绊中爬出来,站起来。他要自己的民族不再做奴隶的民族,不再匆匆地降临人间又在迷糊中走向灭亡,此为独立,真正的独立。
鲁迅说过:事若尽于物质矣,而物质果足尽人生之本也耶?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而活。他的这个追问,既有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又追溯到了庄子的一句话:物物而不物于物。鲁迅再一次将目光放在了“人”身上,他发现这种物质枷锁其实是人自己为自己戴上的,人必须将自己“自由”。没有自由的人,被物质套牢的人就是“鬼”。种种黑暗的、粗劣的思想毒咒夺取了人们的生命,但却无法让人们死亡,因此有众多的“鬼魂”游荡在这片土地上。
鲁迅希望你清醒地活着。对于当下,他的话仍是发人深省的。
鲁迅还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他想告诉我们如何走路,如何有路。生活多的是方向,少的是路。鲁迅仍然希冀我们能成为“许多走路的人”之一。他告诉我们必须面对苦痛。因此他的作品少有易懂的,少有看了之后能够欢笑的。他面对了苦痛,也希望中国人能面对苦痛。一味回避痛苦,就只会有两个后果:一是快乐失去了参照对比,因此脱落了快乐的含义。二是导致更多不可收拾的痛苦。个人面对痛苦,国家也必须面对痛苦。当凡人的世界经历痛苦后,一切都会钙化为民族的坚强。
鲁迅说了那么多,我说,我仍然不懂鲁迅,我很幸运我能不懂他。这给了我一个可以懂他的成长经历。我愿意做鲁迅先生的抬棺人。在鲁迅先生出殡那天,几个青年人抬着棺木,在黑暗的记忆里走着。我羡慕他们能承载这样的重量。作为鲁迅的抬棺人,我会记住刻在我们中国人骨头上的感情和鲁迅每句话的重量。有这样的重量,我们都会走得更笔直,更沉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