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当代文艺
当代文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95
  • 关注人气:8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乙的阅读

(2011-09-16 13:28:48)
分类: 景象
◎阿乙

  1976年生于江西瑞昌,警校毕业,从警五年,2002年后进入媒体,出版有小说集《鸟看见我了》《灰故事》,随笔集《寡人》,长篇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将于今年11月出版。曾获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奖。

  这是我近些年的一些读书心得,特别有偏见。

  ★加缪

  《局外人》改变了我的眼睛。在我以为冷漠、孤独是错误时,它忽然用默尔索告诉我,世界本来如此。当时我陷入了一个生活陷阱,就是很多年我一直害怕爷爷死掉,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在葬礼上哭。后来爷爷不可避免地死掉了,我果然不知道怎么生产泪水。我如果哭,就是虚情假意;如果不哭,就是忤逆不孝。我当时是用臂弯包着脑袋的。《西西弗的神话》告诉我人注定要受什么惩罚,多年后重读,竟然发现这本书是有力量的,是要敦促人们去寻找自己的神性。读《鼠疫》时也很毛糙,觉得加缪这么清醒的人怎么能写心灵鸡汤呢?后来经了些世事,才知道自己当时是蓄意误读。现在我30多岁了,还在接受这个人20多岁时的教诲。

  ★卡夫卡

  我很奇怪,我从来没有在他的文字里读到一丝暖光。他的文字、照片、生活,统统是灰色的,好像傍晚时候的光,好像版画。据说有些人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我全方位地喜欢这个文学圣徒,他创作了太多只可意会的东西,将人间表述为坚硬的地狱,使人感知到自己被挤压。《变形记》和《城堡》大约如此,我总是想象那样一幅画面——苹果砸向了虫子的躯体,一个坑,陷在那里。人异化了,痛苦和孤独像大雨清洗过的玻璃窗,分外清晰。

  卡夫卡的生命孤独,从保险公司下班后就回家写作,热爱幸福却是终生鳏寡孤独。要是上天真给他一个好老婆,他就算完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上天最后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好老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也基本完蛋了。我只读过陀思妥的《罪与罚》,很吃惊,一个人能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写得那么长。骨架是一个青年杀了放高利贷的婆婆,然后躲避、逃亡、自首。剩下的全部是心理,而且那心理永不重复,这是不可想象的难度。我就想,这又和写作者本身的经验有关。

  ★博尔赫斯

  我特别尊重那种生活经验激烈的作者,卡夫卡、陀思妥都是如此。博尔赫斯正好是对立面,这个阿根廷人除了后来眼睛瞎了外,一直没什么波荡。一个坐在图书馆里的幸福人似乎也只能编编故事。从讲故事角度说,从来没有人能像博尔赫斯那样,能为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赋予那么多可讲述的意义。我喜欢《小径分岔的花园》和《恶棍列传》。

  ★米兰-昆德拉

  他使我发现人和人之间特别细微、特别真实的东西。我不是很喜欢他,他总是浮在天空,俯视着我们,嘲笑我们。我不喜欢这种撇清的嘲讽态度,他要是落下来站在我们中间,他就伟大了。

  ★小仲马

  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茶花女》。当男主人公阿尔芒开棺后,他也给予了我一双眼睛,我看到设想中的仙女成为发臭的骷髅。这个震撼的场面想一想都是可怕的。后来我对死亡的思考基本也定性在这上面。小仲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文章前头把这个现实场面写出来了,后来我仍然觉得茶花女美。茶花女是我心底的忧伤:一个女人躺在床上,气若游丝,那些催债的、拍卖的在房里奔来走去。

  ★司汤达

  《红与黑》是很多人的圣经,当然也曾是我的。我像于连一样穿州过府,向首都挺进,然后又有了些毁灭的意思。我感兴趣的是司汤达的写作方式,据说是努力学习公文,尽量简洁明了。写于连捉夫人手一节,显现出心理描写的巨大功底。

  ★巴尔扎克

  印象深的是短篇《大统领夫人》(收录在《都兰趣话》内),这篇的故事和《红与黑》好像凹凸互补。两个主角还都叫于连,一个于连高歌猛进,一个于连去做上流社会夫人掩盖偷情事故的炮灰。对乡下青年来说,这些印象很深。我也曾是健壮的外省青年,对像自己这样的人充满怜爱。

  ★哈金

  只读过《等待》,这个故事的好处在于它让人相信确有其事。作者用了平实而准确的语言,尽量让事情自己发展。一个离婚总也离不成,一旦离婚又毁灭了的军医,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痛苦经验。

 

                                                         2011年09月16日   京华时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