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飞宇:文学的时代已过去,但文学不会死

(2010-12-24 16:38:29)
标签:

文化

分类: 景象
    毕飞宇,江苏兴化人,1964年生,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获得第一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代表作品:《哺乳期的女人》、《玉米》、《青衣》、《平原》、《推拿》等。

  毕飞宇有两部小说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一部是他的长篇处女作《上海往事》,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部是中篇小说《青衣》,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青衣》。

  毕飞宇承认自己得到过影视的好处,但他恰恰因此不以为然,“我是写作的人,我的内心有一个对象,我的对象是读者。也可能影视的观众与文学的读者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分离的。如果是分离的,我倾向于读者。在我心里,读者是第一的。我在意的还是阅读我的作品的人,而不是观看影视的人。”影视的表达手段是声画,文学的表达手段是语言。语言能拓宽读者的思维。“一句话,我和影视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毕飞宇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那是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进入90年代,文学逐渐被疏远,被边缘化了,许多作家非常失落。经历过文学从繁荣到失宠的毕飞宇却说,“进入新时代,虽然文学的读者少了,但我坚信文学总会有读者。只要有这部分读者,我就感到满足。曹雪芹当年喝稀饭也写出了伟大的《红楼梦》,我没什么抱怨的。文学永远不会死,但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认识这么一个现实,不能有什么抱怨。”

  中国作家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缺乏文学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曾经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毕飞宇表示,“获奖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代表什么。”他赞同当代中国缺少真正的文学大家的说法,但有没有“大家”,与有没有获得过诸如诺贝尔文学奖是两回事。是否获奖不是评价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准。与他的话相印证的是,毕飞宇曾“因个人原因”放弃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奖。

  毕飞宇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母题疼痛,他所写的几乎都是平凡的小人物,都是“疼痛的人”。出生于“文革”前两年的毕飞宇称,“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文革就意味着伤害,受伤害就会疼痛,身体的,更主要的是心灵的。凡是疼痛的人,疼痛的事,都会引起我特别的关注。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艺术家的兴趣,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责任。”他说,其实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生活远远不如我们想像中那么放松、舒展、开阔。“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做不到像鲁迅先生那样‘呐喊’,我没有这样的思想气魄,但我至少可以喊一声‘痛’。”

  与很多作家喜欢熬夜写作不同,毕飞宇是位白天写作的作家。1999年,他35岁,由于长期熬夜,他的身体状况开始下降,那时起他开始调整写作时间,再不熬夜写作。《青衣》是他第一部白天写作的作品。“一开始还担心白天写作,灵魂能否像夜间一样打开,但事实证明,这一点影响也没有。”毕飞宇还把上健身房视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身体好一点,写作的生命才会长一点。”这是他真实的心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12月24日14:05   宁波日报谢安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