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说他的画可以比肩唐人,还怕人不识货,你能看懂吗?

标签:
历史美术人文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元朝为了稳定民心、巩固统治想了不少办法。
其中搜罗南方有影响和有才学的文人士大夫来北方做官就是一着妙招。
赵孟頫作为赵宋皇族、文人领袖、艺术精英被强征。
——嗯,严格说来,算是半推半就吧。
反正表面上忽必烈很重视他,对于赵孟頫的意见也听得进去,还一度想让他参与中书省政事——那可是元朝行政中枢啊!
这事儿因为元朝贵族们不服被压下来了,但赵孟頫很感动,颇有种“得遇明主”的感觉。
于是,赵孟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画了很多幅关于马的画,以自喻自己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伯乐了。
其中,现存艺术成就最高的要数《人骑图》和《秋郊饮马图》。
《人骑图》
《人骑图》为纸本设色,纵30厘米;横52厘米。
它是赵孟頫43岁时所作,这时候赵孟頫已经从北京回到吴兴,正是全身心投入书画之道,“追摹古意”的时段。
赵孟頫从小就喜欢画马,6岁时看见唐朝画马名家韩干的3卷真迹,一下子就着迷了。现在经过多年的潜心苦练,又在北方见到了很多唐朝的真迹和摹本,眼界打开了,手法也熟练了,觉得“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于是“刻意学唐,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其实宋朝人物画、鞍马画没有赵孟頫说的这么不堪,至少李公麟就不比韩干差。(有关李公麟的介绍请参看《中国画的白描有多了不起?线条艺术的巅峰,科技无法取代的存在
但赵孟頫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要与“旧宋”做切割,就得这么说啊!
而且人家还真有本事这么说。
看看这画,主要采用了铁线描及游丝描勾勒出外形,笔法细腻,劲健细挺。
造型生动自然,确实体现出浓郁的唐代遗风,但又融入了文人画的清雅,很好的表现出了作者“作画贵有古意”的主张。
赵孟頫本人也对这幅画很满意,还在画上题了一句“此图自不愧唐人”。
后来想想又怕人不识货,接着又写道:“世有识者,许渠具眼。”(世上如果有懂得看的人,就算他独具慧眼)
就因为多了这句话,后人在鉴赏这幅画时又多了很多猜测。
有人说画中的人物象征着天子,骏马象征着臣子,表达了他要辅佐明主的愿望。
也有人说这是赵孟頫Cosplay的自画像,表现了他“春风得意”的心情。
不管怎么说,反正咱也不能把赵孟頫挖出来问了,而且在当时的情形下,问了老赵也不会说。
总之,这是一幅赵孟頫的得意之作,“一种充满了古意与完美文人所具备的高雅品味”的艺术精品。
《秋郊饮马图》
《秋郊饮马图》为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59厘米。
这幅画是赵孟頫59岁时所作。
这时他刚刚在江浙儒学提举任满,并重返大都任职,受到元文宗的青睐恩准还乡,祭祖立碑,是其一生中政治上最为得意的时期。
所以,这幅画显得格外闲逸轻松。
赵孟頫在这幅画上采用了仿唐人的工笔设色画法:人物线描工细劲健,设色浓郁,善用对比色突出人物形象(青绿山水与红衣),骏马丰满膘肥,类似韩干画的马。
整幅画人、马动静结合生动,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唐人鞍马和宋人鞍马、“行家画”的技巧和“文人画”的韵致溶为一体,是一幅逸妙并具的佳作。
赵孟頫的朋友郭佑之曾称赞道:“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出曹韩上。”赵孟頫听说后表示:自己虽然还不及曹霸、韩干两位唐代画马名家,但比起画了《五马图》的李公麟(字龙眠)还是差不多的。
而且赵孟頫还曾说:“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意思就是自己喜欢画马,这是天赋,画得好是他努力将天赋发挥到极致的结果。
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面还记载了一篇赵孟頫画的马成了精的故事。
但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画家还是受限于时代,对于比例和形体掌握得并不准确。按实际情况来说,马的细腿支撑不起如此肥大的身躯,人如果站立起来也不比马矮。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形都画得不准,那就没啥好看的了。——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比起西方古典油画更难以让人接受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