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照怎么拍才好看?如何构图?看看这位画家的作品就知道了

标签:
艺术 |
现在外出拍照对于摄影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低了,什么曝光、对焦、调色之类的,凭借算法和程式设定,几乎都可以轻松搞定。
但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好看的还是不多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摄影者不会构图,不会取舍,拍进照片里面的元素太多。
你看看,经过裁剪、去掉一些多余的元素,是不是好看多了?
这种简洁的构图实际上来自于我国古代的山水画。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上回说过的马远以及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夏圭的作品。
夏圭,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及理宗时为画院待诏。
夏圭跟马远的风格差不多,在构图上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的程式,重点表现边角之景,因此被称为“夏半边”。
我国的美术教材上,曾经一度把他俩这种构图方式说成“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这是典型的“ZZ正确”的说法。
实际上,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我们来看看夏圭的《烟岫林居图》。
在这幅画上,远处一片空旷,就左边有几座淡墨绘就的山峰,让出画面右边的空间,使人有云天苍茫、辽阔无际之感。
相比之下,近景则笔健墨浓,将重点内容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着意描绘,既起到了引导视觉、突出重点的作用,又使画面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层次分明,起到了以少胜多,以简就繁的效果。
实际上,夏圭这种构图,还受到了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
普普通通的山水经过他的裁剪和选择之后,瞬间上升一个档次,构筑出不同的意境和景象。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西湖柳艇图》。
画面上部约五分之二都是留白,“之”字形的柳堤风光浓缩在五分之三的篇幅中。而在这五分之三中,又重点突出描绘西湖堤岸的杨柳和水榭画舫,中景点缀乘轿游人,远景则以淡墨加柳树过渡。
这样简洁的画面,自然给人一种恬淡秀美的感觉,营造出一种烟雾迷蒙、清丽雅淡的气氛,也显得柳堤延绵深远,让有限的画幅之中呈现出无限辽阔旷远的空间。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摄影中学习的。
除了构图以外,夏圭的水墨技法也是十分精到,甚至还胜于马远。
马远用笔清劲而外露,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
尤其是在在山石的皴法上,夏圭常用秃笔带水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这点可以在他存世的《山水十二景图》上表现得很明显。(长图请横屏观看)
画山劈染兼用、水墨交融,淋漓尽致。
可惜的是,这套画作目前仅存四幅:《遥天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都收藏在美国的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
夏圭的长卷同样精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了一幅《溪山清远图》,高46.5厘米,长889.1厘米,画的是秀美清丽的江浙一带景色。
(高能预警:长卷极长,手机请横屏观看)
这么长的画作我就不再啰嗦了,只提醒大家注意整幅画的远近虚实对比处理得尤其出色,足以和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媲美。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尽管我们国内很多人不知道马远和夏圭,但自打南宋末年僧侣将马、夏的作品带到日本之后,直接启迪了一大批日本画家,从此开创了日本的水墨画派。而这些日本的模仿之作,又被人带到了欧洲和美国,成了西方人认识中国山水画的“范本”。
因此,如果从国际影响力来看,马远、夏圭这二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无以伦比的,这也算得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