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国家沦陷的时候画家们在干啥?连女道士都拿起了画笔做武器

(2022-03-15 21:31:46)
标签:

历史

美术

人文

文化

艺术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靖康之耻带给宋人的冲击是巨大的,哪怕是醉心于艺术的画家们,也从国破家亡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尽管南宋恢复了画院,但心里的创伤和丧国辱权的屈辱并不是那么好抚平的。

我不否认,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一些“乐观”的人,在伤疤还没好的时候就能忘了疼,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对会耿耿于怀。

自古以来,图画就有反映现实、劝诫教谕、针砭时弊的作用,宋代的历史故事画更有以古喻今、存乎鉴戒的本质使命。

靖康之耻后,一些画家更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褒忠贬奸及民族矛盾,广受百姓热捧。

今天一笑就来给大家介绍几幅流传至今的宋代历史故事画名作。



《文姬归汉图》


绢本设色,纵147.4厘米,横10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国时期,文学家蔡邕之女、女诗人蔡文姬蔡琰在战乱中流落匈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得以还归故国。——这个故事引起了南宋人的共鸣,他们多希望自己被掳掠、滞留在北方的亲人故旧能像蔡文姬一样归来啊!

所以,南宋人画了很多幅《文姬归汉》,其中最有名的是南宋画家陈居中所作。

这幅《文姬归汉图》在选择情节、塑造形象上最为成功。作者没有作全家泣别的套路化描绘,而表现在汉使迎接下即将启程时,文姬与丈夫对坐并斟酒饯别,表面平静而压抑着内心痛苦。

——这是成年人的隐忍,也是分别的无奈——当初相逢是一种错,但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又岂能没有感情?但毕竟这是异国他乡,人总是要叶落归根,更何况回到故国还有家族未竞的事业。

但画家没有忘记人性的表现——孩子抱着母亲大哭,揭示了人在乱世被迫家离子散的悲剧,这段画面成了泄露感情的契机,使得这幅画具有了更加强大的感染力。

除了直接描绘蔡文姬离开匈奴,辞别丈夫儿女的痛苦场面的《文姬归汉》以外,还有的画家选择了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画了出来,虽然原作已经散失,但有明代的摹本可以一窥究竟。

《明妃出塞图》


纸本水墨,纵30.2厘米,横160.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明妃就是王昭君,晋代避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的故事相信不用我多说了,这幅画的特别之处有两点:

1、存世的《明妃出塞图》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女画家、女道士宫素然所作。

2、自汉代以后近千年无人画王昭君,宫素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画“王昭君”的女画家。

此画与金国祗应司画家张踽的《文姬归汉图》构图形式和风格极为相似,但宫素然却说自己画的是王昭君,用意何在?

——据说宫素然是河北定州人,定州原属北宋,1128年,也就是靖康之耻后被金国所夺,所以宫素然应该还怀有故国之思、沦陷之恨。她从女性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而且又把汉代的匈奴人画成了金人的装束,把王昭君画成直面风沙、眼望前方的造型,绝不会是在表现王昭君的红颜薄命。

因此,在一笑看来,这幅画上的王昭君,更像一位带着坚定的决心赶赴战场的女英雄,也是宫素然心中所想——不知各位认同否?

《采薇图》


绢本水墨,纵27.2厘米,横9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翰林画院旧人,著名画家李唐以八十高龄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仍然主张朝廷出兵收复失地。他对当时朝廷偏安江南的心理十分不满,就画了《采薇图》加以讽谏。

李唐的《采薇图》描绘的是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亡国后耻食周粟,遁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屈服于周的故事。

在画面中伯夷、叔齐二人在山野之中席地而坐,仿佛像岩石、大树一样坚毅顽强。尤其是正面坐着的伯夷,双眉紧锁,两眼投射出愤恨的目光,连胡须也都挺直了,可见其气愤之情。

背景以水墨粗笔画古松野藤,荒山远水,衬托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此图作于南宋初年,元人宋杞题记说此画“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宋降臣发也”——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尽管鲁迅在《故事新编》里面嘲讽了伯夷、叔齐的迂腐,但不可否认他们忠贞气节确实令人钦佩。——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甘心付出生命,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几千年而没有断绝的根本。想想看,这世界上曾产生过多少种文明,存在过多少国家?其中有些甚至比同时代的中国更加强盛、发达,但为什么到了今天,只有中华文明还屹立不倒?不就是因为有伯夷、叔齐这样的“迂腐之人”么?

靖康之耻带给宋代画坛的当然不仅仅只是历史故事画,在其它题材和绘画种类上,南宋和北宋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咱们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