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术历史人文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这幅画读过高中的人还有没有印象?
在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中是这么介绍它的:
《文苑图》韩滉,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
对于画的赏析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作者的介绍上。
咦,这画上不是明明写着“韩滉文苑图 丁亥御札”吗?还是宋徽宗赵佶亲笔写的,下面还画了押“天下一人”呢。
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个主业是书画家、副业是皇帝的专业人士,一般情况下对书画的鉴定是准确的。因为一是他本人有深入的研究,二是他手下还有不少专业人士帮他做鉴定呢,谁敢欺君啊?
所以,一直以来,美术界都把宋徽宗的鉴定作为定论,深信不疑。
但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偏偏就在这幅《文苑图》上宋徽宗看走了眼。
现代“鉴定学派”的开创者、ZY文物鉴定WY会常务理事徐邦达,对照民国年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狄平子编《中国名画第三十三集》中署名“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经仔细研究认为:原先所谓的《韩滉文苑图》,正是周文矩的代表作《琉璃堂人物图》画卷真迹的后半段。(关于周文矩的介绍可参看我上一篇文章《中国最早的儿童画是啥样子?我敢说95%的中国人都没见过
后来,ZY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主要创建人、中国国家文物鉴定WY会WY金唯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绘画部特别顾问方闻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亲眼看见《琉璃堂人物图》原迹,发现《文苑图》描绘内容与《琉璃堂人物图》后半段基本相同。
为什么这些专家们这么敢于推翻宋徽宗的鉴定结论呢?理由有三个:
1、人物衣纹行笔带颤动,线条呈波状,这是周文矩所创“战笔描”的典型特征。此线描法在唐代绘画中尚未见过。
2、《文苑图》中的人物头戴的“弓脚式”幞头到五代时才出现,唐代幞头没有工脚上翘的这种形式。
3、南唐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画卷的所绘内容,前人曾有提及。据元代《勤斋集》卷四“跋周文矩校书图”记述:“图凡八人,皆唐衣冠,三僮子前,三人与胡僧对坐,朱衣者持梵夹读,僧屈指为数物状;衣绿者指左,黄衣者拱手,皆有谈说,似是为文事者。中二人偕立,童子磨墨,一则凭曲松而言,若口授其意;一则据石,左执卷,右秉笔而掌其颐,若思概括其意而将为书者。后二人坐石上,共执卷,一读而指其文,一仰而若有所思者。”你对照描述看看,是不是一模一样?
另外,现存的韩滉作品,基本都是走兽题材(例如《五牛图》)。至于韩滉的学生也是以画牲口见长的(例如戴嵩)。要是韩滉有《文苑图》这么一幅出色的人物画,当时就应该有记载。
所以,现在我国美术界慢慢的将宋徽宗的这个错误给纠正过来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人美版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本还没改过来。
现存的《琉璃堂人物图》虽然是摹本,但也生动地再现了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等文友,在唐代江宁县衙署内的琉璃堂中,诗会唱和雅集的悠然情致。(也有人说是钱起、刘长卿等人在琉璃堂宴集咏诗作文故事。)
根据分析:画面右一那个托着下巴的应该是王昌龄,而倚松直立者是李白,僧人是法慎。
教科书里的李白(左)和王昌龄(右)像
画家将前贤王昌龄与文友雅集的情态瞬间,鲜活地定格于该图卷中。松干针叶、桌凳笼炉,甚至人物眉须都精工细写,笔意相连,神采飞扬,娴熟传神的绘画技法确实不同凡俗。
《文苑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兴趣有条件的的可以去看看。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