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到考古宝库、旅游胜地敦煌,只知道飞天、壁画你就OUT了

(2021-08-18 23:10:59)
标签:

美术

历史

人文

文化

艺术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各种宗Jiao都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本土的道教和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但一笑要讲的不是宗Jiao,而是美术。

宗Jiao的发展带动了美术的发展,其中佛教作为外来户,更为重视用直观的形象来进行宣传推广。

——在佛教的发源地,雕像水平很高。古印度把希腊的雕刻艺术和本土的佛教雕刻艺术结合起来,创立了健陀罗艺术。这种雕刻艺术又沿着丝绸之路,随佛教经葱岭东传到了中国。

而且,中国的雕塑工匠也曾亲自到古印度“取经”。贞观年间,雕刻名家(唐朝时称为相匠)宋法智就曾随李义表、王玄策出使天竺。

因此,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在写实上终于达到了与真人十分相似的水平。(中国写实人像有过断代,这点可参看我写的《新年美术鉴赏第一课:中国最早人物画得不错,为啥后来画不像了?》一文)

《长安志》记载:“宋法智、吴智敏、安生等塑造之妙手,特名为相匠,最长于传神”。

开元天宝年间的雕塑名家杨惠之还与“画圣”吴道子齐名,被当时人称赞为“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张)僧繇神笔路。”据说千手千眼佛的形象就是由杨惠之创造的。

唐朝雕塑的成就,今天我们还可以从遗存的佛教洞窟塑像上看到。

隋代至盛唐时期是古代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最后一个高峰期。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彩塑。

敦煌由于远离中Yang,在会昌灭Fa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于本地有着深厚的家庙(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传统,所以敦煌在隋至五代的三百多年间,留下了最完备的佛教美术文化遗产。

敦煌在隋唐五代有近三百三十个洞窟,其中唐代二百余窟中,又可以分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彩塑的成就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类型增多。无论是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罗汉、飞天、鬼怪等,都可以按需定制。你要显示威严,四大天王来一套;你要欣赏美女,飞天伎乐雕几个;连菩萨的样子都可以按照真人仿制,任你YY……总之,只要你有钱,一切好说。

二是塑像的动作表情更加多样化。坐、立、行走,飞翔等,各种造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工匠做不到的。表情也不是一样的低眉垂目,微笑的、发愁的、喜悦的、发怒的……七情六欲都有,多姿多彩,特别引人注目。

像第384窟的供养菩萨,整个彩塑除了身上的装束外,很难找出菩萨的味道来。她身材娇小,体态轻盈,发髻高耸,眉长颐丰,她那下垂眼帘里凝视的眸子、隐约含笑的樱唇和合掌跪下时的娇柔,不就是一个在虔诚祈祷的少女么?

而第45窟的菩萨,体态丰腴艳丽,侧转的身段呈S形,站姿体态与维纳斯的“对立式平衡” (Contrapposto,指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放松,肩和胯方向相反,呈S型的造型。这种艺术手法几乎成了西方人体雕像,尤其是女性人体雕像的标准)一致,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据说当时每个洞窟都有幕后的金主,每家都在暗自进行塑像的“比美”。为了较劲,金主直接要求匠人以供养人家的女伎为模特儿——这样一来,就把佛教艺术中美的理想和日常生活中美的现实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了。

对于这些世俗化的中国菩萨,佛教徒也无可奈何,只能感叹道:“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J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释氏要览》)

——好吧,色即是空,着相就不好了,能引导人信佛就行。

当然,敦煌的佛教塑像也不是一水儿的美女。

例如419窟迦叶像,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胡僧的面貌;

第328窟的阿难像,面容饱满圆润,双目微睁,侧身笼袖,分明便是一位温润少年;

第45窟的天王像,竖眉瞋目,身躯魁伟,气势威武,是典型的唐代武士样子;

……

雕塑匠师们以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升华成了神佛,正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定律。

他们以想象丰富了来自生活的原型,塑造出具有内心活动的真实外表,为千年以后的我们了解唐朝的人文风貌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