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人文神话文化文学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前面介绍的都是唐朝画马的名家,那有人就问了:“有没有画牛画的好的啊?”
有,就是少。
因为画家也要混饭吃。
所以,社会流行什么、喜好什么,就画什么。
马在唐朝跟现在的汽车一样,无论是军用的悍马、勇士还是民用的宝马、奔驰,都广受喜爱,有很多人画。
但牛则相当于农用机械,实用但不是很美观,而且农村题材也不是现在的主流审美,除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你很少看见人画插秧机、收割机吧?
但再冷门的题材也会有人去表现。
尤其是不是把画画作为主业的画家,只要自己喜欢,啥都可以画。
比如今天咱们要介绍的韩滉 [huàng]。
韩滉,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为什么说韩滉没把画画做主业呢?
因为人家出身好,精于政事,官运亨通啊。
他父亲韩休深受唐玄宗信任,一路升迁,从左补阙做到宰相。
在韩滉二十多岁时就因父亲的地位获得了左威卫骑曹参军的职位,吃上了皇粮。
安史之乱后,韩滉先后做过吏部郎中、尚书右丞、户部侍郎等。
唐德宗即位后,虽然不怎么喜欢韩滉,但也不得不让他做刺史、节度使,先后封爵昌黎公、南阳公、郑国公、晋国公。
这样的人,你让他专门去画画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因为韩滉的工作大部分都跟农事有关,所以韩滉在闲暇之时,就喜欢画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画。
——按你这么说,韩滉画画也就跟现在一些官员学书法、写作差不多啊,业余爱好,业务水平吧?
还真不是。
韩滉画画师承与顾恺之齐名的陆探微,《宣和画谱》说韩滉“画与宗人韩干相埒[liè](相等)。其画人物、牛马尤工。……滉落笔绝人,然世罕得之。”
南宋陆游赞其画:“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
据记载,韩滉的作品有《田家风俗图》、《尧民击壤图》、《丰稔图》、《渔父图》、《古岸鸣牛图》、《归牧图》、《乳牛图》等,但流传至今的作品却只有一幅——《五牛图》。(手机请横屏观看)
《五牛图》,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黄麻纸本设色——这点很重要,因为它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纸上绘画之一,一度被称为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在纸上画画和在绢上画完全不同,尤其是黄麻纸,质地粗糙,吸墨不均匀。
所以,韩滉画的时候用的是含墨较少的涩笔,这样和纸张特性相配合,很好的将牛的粗厚疏松的皮毛质感表现了出来。
而且线条粗细不一,都是根据牛的肌肉骨骼来变化的。有人说此画的线条是“粗笔辣手”,很准确很形象。
五头牛神态、造型不一,其中尤其是第三头牛,画的是正面。
要知道中国画传统中就没有焦点透视这一说,但韩滉通过细致的观察,把牛的正面透视给画准了,这真的是难能可贵。
《五牛图》的五头牛我就不做具体描述了,你自己欣赏。不过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五头牛的眼睛,都是在看着你的——它们仿佛隔着屏幕在和你交流。
韩滉曾经和友人讨论过如何画牛。
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谈及驴、牛和马,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见?”
韩滉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见,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不过,我以为自古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
所以,《五牛图》被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称为“稀世名笔”,在当今被评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至于相传为韩滉的《文苑图》,其实是五代画家周文矩的作品,这个以后再聊。
韩滉在镇守浙西时还收了个弟子,叫戴嵩[sng]。
戴嵩也擅长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还上了小学语文课本。
奇怪了,一幅画怎么上语文课本呢?
我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看看小学语文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里面有篇《书戴嵩画牛》,还是苏东坡写的。
尽管苏东坡把戴嵩做了反面案例,但瑕不掩瑜,《斗牛图》这幅画仍是久享盛誉的名作。
这主要是《斗牛图》所用的水墨技法,开一时之先,引领了后世水墨画的成长。
戴嵩作为与韩干齐名的画家(韩马戴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还是无可动摇的。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