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屈原自杀前最后说了些啥?

标签:
处世屈原历史楚辞沧浪之水 |
分类: 走进唐诗的前生 |
屈原是自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热爱生命。相反,正因为他热爱生命,热爱楚国,才毅然选择了自杀。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屈原在自杀前最后一次向世人袒露心迹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窥见屈原自杀的原因。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译文
屈原遭到流放之后,游荡在沅江一带。他在江边徘徊吟咏,容貌憔悴。
有一位渔父见了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俗世都是浑浊龌蹉只有我清白,人们都沉醉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俗世的人都肮脏,何不干脆搅浑泥水掀起浊波?大家都沉醉了,何不既咽下酒糟又痛饮薄酒?为什么要想那么多行为那么超脱,以至让自己遭到流放?”
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么能让清洁的身体,又受到外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里鱼腹中。怎么能让纯净的皎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微微一笑,摇起船桨离去,还唱道:“沧浪之水清啊,可以用来洗帽缨;沧浪之水浊啊,可以用来洗我脚。"歌声犹在人已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上半个字。
《渔夫》赏析
《渔父》一文写的是屈原投江前的一段故事,它充分表达了2种人生观念的冲突,在秉持了屈原一贯高冷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渔父这样一个“大隐于市”的智者形象。
《渔父》全文共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屈原的情况。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8个字鲜活的把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的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渔父出现了。很明显,渔父是有备而来,他一下子就叫出了屈原曾经的官职“三闾大夫”,并故意问他“何故至于斯”(你为什么落魄到这样子啊),由此引出屈原的回答,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
屈原说自己被流放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渔父认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明显是收敛锋芒、自我保护的一种做法,很像道家尤其是庄周的思想。但屈原怎么会同意呢?同意了他还是屈原么?因此,屈原以洗头后要清洁帽子,洗澡后要弄干净衣服(古人不经常洗衣服的)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不能容忍俗世的玷污,所以最终“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第三部分,渔父见劝说不成,也是秉着道家“尽力而为,为之不得则远遁”的做法,不再与屈原讨论,只是以一曲《沧浪之歌》做最后的努力,也是为屈原送行。
《渔父》虽短,但很精悍传神。仅仅几句对话,就把两个人物都立起来了。对话中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这种自设问答的方式,为之后的汉赋开创了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